當鋪有趣過米鋪

同德押憶舊之一

熱天把棉被和冬衣交付當鋪,冷天才贖出,納息不多的話,保存得較好又省地方。
撰文:劉方
 
軒尼詩道369-371號同德押正在進行拆卸改建。近日,民間出現要求停止並加以保育的呼聲。這座建於1930年代後期的四層舊樓,前此少人理會,一時間卻成為談論的話題。
 
1950年代,我在澳門唸中學,母親的外家卻在香港,外祖父在同德押當「朝奉」(和來典當的客人議價的掌櫃),家人住在四樓。每年暑假,我隨母親由澳門來港探望外公,就在同德四樓住上兩三個月,日中常常到同德押去陪伴外公,看著他工作,對當押這行業的運作由新奇看到熟悉,成了我童年記憶難忘的一部分。
 
同德押是戰後的款式,部分已西化改進,但經營上多少仍保留著傳統的一套。(網上圖片)
同德押是戰後的款式,部分已西化改進,但經營上多少仍保留著傳統的一套。(網上圖片)
 
50年代的香港,有說「當鋪多過米鋪」,並非誇張。戰後生活普遍窮困,粵語片中常見市民要靠典當應急,即使中上階層,也往往靠典當來周轉,可能因此當鋪便應運而生、方便街坊。有句俗話:「有當有贖,上等之人。」最怕是窮到無值錢的東西可當。也有視當鋪為衣櫃的:熱天把棉被和冬衣交付當鋪,冷天才贖出,納息不多的話,保存得較好又省地方。
 

同德押以價高聞名

 
但同德押卻非專做方便街坊生意,而是以典當貴重物品出價夠高而聞名;據說是全港九營業額最高的當鋪之一。它的客路是中上階層:金飾、玉器、鑽飾、手錶、金筆是主要對象,棉被等粗重雜物是不受當的。不少大客會專程來此光顧。它位置上有點優勢:處於電車和巴士都到的大街,且是轉角位,面向電車路的正門是入口,面向馬師道的側門是出口,可避免當客出入碰過正著,直至近年才把正門移往369號,取消側門。店內寬敞,地下辦公地方外尚有客廳,用來招呼大客。有飯廳供員工進膳,後院有天井、廚房,店內有樓梯直通存放典當物品的閣樓、二樓、三樓。閣樓一邊設有專存放貴重物品的深鎖大閘和夾萬,另一邊留作外公的睡房。二、三樓則存放尋常典當衣物。
 
最傳統舊式的當鋪整座有如碉樓,下面做生意,上面存貨住人,有守望台、甚至有自衛的武器以抵禦土匪。這樣的建築香港早已不存在,只在澳門碩果僅存,如今保育為博物館。同德押是戰後(有記載是1954年開業)的款式,部分已西化改進,但經營上多少仍保留著傳統的一套,既有制度亦重人情味,以我兒時的目光覺得相當有趣。下文再談。
 
同撈同煲:同德押憶舊之二
 
封面圖片:Flickr/CC0/doctorho
 
原文刊於佛門網《明覺》電子雜誌,獲佛門網授權發表,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