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敢於抗衡潮流 方可脫穎而出

他們說:「王老師說從來不讀暢銷書。」我不是不讀,而是暢銷了我就先不要讀它。

編按: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出席書展講座,以題目「回到書本,回歸閱讀」與讀者分享他對紙本閱讀的心得,他認為紙張便宜、便捷、舒適的特性,很難被另外一種出版媒體完全取代。儘管以紙為媒的書籍量逐漸降低,但要取代紙張在知識的儲存及傳承上的功能,仍然有一段很漫長的過程。

紙本閱讀   知識傳承

過去幾百年來,人類的視覺系統和神經系統所適應、獲取訊息的速度,是以紙媒為中心的。計算機在我看來,它傳輸訊息的速度,達到了量子級。如果我們把閱讀、理解、領悟,等同於傳輸的方式,那我們就會誤以為,我們的下載完了、儲存完了,知識也就屬於我們了!

然而知識不是這樣就能獲得的。書籍或者說紙質的東西,完美地適應了我們人類思考和沉思的過程。雖然我們消化書籍的內容,所需的速度對比計算機的下載速度相對緩慢,但是計算機面對同樣訊息,它的理解力和想像力,還沒有接近我們人類的狀態。

回到本質上,如果閱讀僅僅是從第一個詞到最後一個詞的傳輸速度,那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堅守閱讀紙質書。但是「訊息」和「知識」有重大的區別。「訊息」是無意義的一串符號、一串表徵。那麼「知識」是什麼?按照康德的界定,組織起來的訊息,才叫知識。當我們能夠把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再組織起來,這些我們便稱之為「智慧」。

可見,我們面對訊息有三個層次: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回到書本,其實它是完全適合我們人類目前進化的狀態。當我們透過視覺吸收訊息、消化訊息、思考訊息,然後離開書本這個載體,讓訊息變成知識,再轉化為智慧,這個過程是十分複雜和緩慢的。因此閱讀紙質書, 是讓我們作為人的精神習慣,或者變得愈來愈敏銳的一種方法。

深度閱讀   歷練人生

事實上,成功的人,或俗一點說──所謂能賺錢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愛閱讀的。

你看看比爾‧蓋茨(Bill Gates)開的書單;看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所整理的《習近平語錄》,比我們熟悉的多了。你說他讀這個與他生存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大人物了。為什麼?如果你不讀習主席的語錄,你哪知道現在整個中國是怎麼樣呢?你去和中國做生意,只須考慮商業問題嗎?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

朱克伯格銳意打進中國市場。(亞新社)
朱克伯格銳意打進中國市場。(亞新社)

實際上,探求更有深度的東西,是我們作為人面對真正現實問題的技能。如果你熱愛你自己,熱愛把你的生命提煉到智慧的層次,我覺得你要做一件事:敢於和現實流行的東西背道而馳,你才能夠脫穎而出。這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企業;無論是經營一個項目,還是做投資,唯一成功的秘訣,就是你要敢於和別人不同,敢於和現在不同。

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是以極快的速度──以量子級別的速度在演進、傳輸、傳佈;在飛速前進的板塊運行中,你能夠站穩腳跟的唯一保證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內心要有一個東西能夠足以和現在飛速發展的路線抗衡。而這個抗衡,就是要無論從外在的形式,還是內容的設定,愈是與現在有距離的東西才會愈有價值。

抗衡潮流   面向成功

他們說:「王老師說從來不讀暢銷書。」我不是不讀,而是暢銷了我就先不要讀它。如果十年後,還有人在提這本書,我肯定會真正的買一本來讀。因此只有暢銷到這個狀態,我覺得經過所有的人──各種各樣的人,各種民族各種文化,喜歡各種品味的人,十年以後都仍在談論,它一定是有本質、重要的東西。

我們一輩子也只有三萬多天,按照現在正常的期待。三萬多天,你要每天讀一本書,一輩子也只能讀三萬多本書。可你一輩子,每天能讀一本書嗎?如果你十天讀一本,一輩子頂多3,000多本書。如果你一輩子,30天才讀一本,你也才讀那麼幾本書。

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想像力、能量,全部用在最重要的東西上,那你的生命一定過得不那麼精彩。我們這個電子化時代,它所給我們的表徵是,速度愈來愈快,能儲存的訊息愈來愈多,撲朔迷離的東西也愈來愈多。你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你的分辨力,你的定力,要足夠足夠強。你要知道什麼不必去獲得,什麼要拒絕去下載,什麼要拒絕去獲得,才能讓你生命的質量變得與別人不同。

譬如說真格基金,它是大陸投創業公司的早期的天使基金。我們現在將近投資了500家公司,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移動互聯網有關的。但是我作為投資者,我的手機屏幕只有一片,一家公司我都沒下載。他們經常問:王老師,你作為投資者,你都不去了解投資的公司嗎?我說我了解不是從表面去了解,我是要思考的。如果天天看著他們今天的表現,這個企業一定優秀不到哪裡去。

因為當你和這個時代的速度完全一致,你只能體驗到一個極大的膠着狀態。因此時代的變化你怎麼能趕上它呢?但如果你背道而馳,你的心靈擁有一個反速度──它往哪兒走,你往這兒走;它往前飛,你往後撤,甚至你留在原地。這樣你就會贏得一種感覺,這種感覺能讓你舒舒服服的看到未來發展的本質和走向。

紙本閱讀   培養專注

回到書本,那就對我們就有關了。如果你珍愛自己的生命,永遠不要放棄讀千百年來人類記載的好東西。我現在告訴你,它和電子重要的區別在哪裡?它能讓我們極大的專注,脫離我們已經精疲力竭地存在的現實。

為什麼這麼說?電子化已經是你們每天生存的、24小時裡的重要東西了。你上學一開iPad,一玩遊戲全是屏幕;睡覺前,被窩裡;到工作單位,一開是電腦,一出去iPad;吃飯的時候是手機。這個實際上是讓你的視覺和思維方式,沉浸在一個載體上。那麼書本為什麼在過去是非常有效的?第一,讀書是有儀式感的,你必須去哪兒把它拿過來;然後,你再打開它,打開以後你還得用按住它,手一離開它就合上了。所以你在跟它較勁,你在跟它爭取不同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書本這個載體,我覺得有一個醫療上的方式。如果你24小時,沉浸在一個東西上,你的精神、視覺,所有東西都會迅速疲倦。這是我們現在的社會,誰都是人手一機、人手一屏,大家的生活都已經離不開一個屏幕,它會讓你愈來愈耗損。但是如果你關掉這個屏幕,離開這個屏幕,獲得與這個屏幕不同的東西的話,這就是一個令精神休息的最好方式。

王強:「電子化已經是你們每天生存的、24小時裡的重要東西了。」(亞新社)
王強:「電子化已經是你們每天生存的、24小時裡的重要東西了。」(亞新社)

世界最聰明、成功的人,他們是最會管理時間的人。而管理時間的本質,就是意味着他會跳出不同的時間段和空間,然後重新構造嶄新的時空。他在嶄新之中,能體現從未有過的注意力和專注。

我常常在我的講座裡引用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一句話。有一個小孩在問一個女教師說:「老師,這個世界上除了愛這種情感,還有沒有一種情感,它的濃烈度、強度、持續度超過愛?」 托馬斯曼透過這個女教師的嘴說:「有,這個情感叫做interest,興趣。」

而這個interest是支撐「愛」最主要的催化劑。所有愛過的人,他們都是愛得死去活來的,為什麼有些人就不能愛下去了呢?因為他們沒有興趣了。不是不愛,仍然愛,但沒有那麼濃厚的興趣了,所以不足以支持愛。這說明小小興趣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回到書本上來說,它是讓你的興趣點在重新組構的時空裡,恢復到你出發前的能量和狀態。你所獲取的訊息,構造的知識,甚至思考過的智慧的內容,才能達到最高、最佳的狀態,否則的話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覺得大家回到書本,是抗衡現在機械化、電子化、技術化主導的時代,因為它們不能帶給我温柔、靈活、跳躍和減速。我們回到書本,它有一種極大的療效,你們不妨試一試 。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創造力、興趣、眼光都和關屏幕時不一樣。因為關屏幕只能消耗你八小時,而閱讀紙本書第一分鐘的freshness,讓你足以進入一個嶄新的創造狀態。

虛構世界 促成人類發展

大家要學會閱讀那些虛構的東西,而非寫實的東西。這也是抗衡現實往前發展的最重要的東西。

人是創造虛構,消費虛構,並且靠消費而活着的一種物種。人類講故事,是伴隨著人類進化的全過程。

各個宗教早期都不是用文字寫下來的,都是講述出來的。所以你現在讀佛經,第一句就是「如是我聞」,用文字記載之前全是佛祖口傳的。整個佛教都是講故事講出來的,整個《大藏經》全是故事,所以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等到最後佛祖突然不講了,涅槃了,沒了。那弟子說:「沒了,怎麼辦?那把我們聽到的記載下來吧。」這才成了佛典。

《大藏經》系列(網上圖片)
《大藏經》系列(網上圖片)

人類是靠講故事來進行交流,來凝聚社群。甚麼叫理想?理想就是講個故事,然後你相信了,就去奮鬥,想把它創造出來。甚麼叫失望?就是最後沒做出來,就是虛構成不了現實。所以人類永遠在虛構中,想讓他變成現實。

現在說虛擬時代, 我們更要通過虛構來想像現實之間的距離和張力。因此,我們現在呼喚虛擬世界其實不是something new(新事物)。所有的小說、詩歌、繪畫不都是虛擬世界嗎?兩千多年來人類的生活一半都在虛擬世界中。人類是奇怪的動物,置身在慘烈的現實中──競爭、叢林法則、血淋淋的,但是還能相安無事的存活,全靠虛構。就像「價值觀」這種虛構的東西,就變成了支撐現實最重要的東西。

虛構的東西往往比現實更加現實。一個要征服現實的人,一定積攢着大量虛構的東西。在虛構的各種可能性中,選擇一種可能性,並把它實踐出來,稱之為現實;沒有想像力,對虛構沒有激情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庸庸碌碌的。

閱讀與我

讀到一定層次,虛構反而是最現實的。

舉例說,我作為投資者,全靠從虛構讀到的智慧,才投到許多「獨角獸」。譬如哲學,追問現實存在的東西背後的本質是什麼,這樣我們才可以真正看清楚現實是什麼東西。

又舉例,前幾年,大家說都要投資可穿戴設備。我跟真格基金說我們一個都不要投。他們說為什麼,我說從哲學上我是拒絕投資的。第一個,名字有問題;第二,從人性的本質,我問他們,你獨處的時候願意不穿衣服還是穿更多?他們說不穿。所以當你理解了本質,投不投就贏了。這些東西我不是從投資學來學的,而是從小說、想像、哲學、本質中看到的。

書本,是對現代機械化、電子化手段侵蝕人類生命的抗衡。我認為它是有療效的。大家進入書本的狀態是要練習專注。在電子狀態中你就是不斷在調換,不斷分心,實際上你很難專注。

如果從人類的閱讀習慣來說,中國人的線裝書,是最令人獲得知識和記憶的。除了因為量少,還有就是它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設計,令人閱讀時能身心投入。所以古人一定不會有頸椎病,頸椎病是因為望着屏幕,不動了。

我一定是最後的紙本閱讀者。因為我要對我的頸椎、視覺、思想和沉思有好處,我要用減速來抗衡一個過度發展的社會。

書籍推介

這些書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了閱讀與人類存在的必要性。西方有生物文化學(bio-culture),或者人類進化的認知學。這裡有兩本代表作:《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它是說人是講故事的動物;另一本是《On the Origin of Stories—Evolution, Cognition, and Fiction》

王強簡介

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及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學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英語教學專家、美語思維學習法創始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英語頻道高級顧問、特邀主持人,知名的古書愛好者與收藏家,牛津大學哈里斯.曼徹斯特學院授予學院基石院士(終身榮銜)。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