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狄志遠最後寄語年輕人做事要頂天立地,要有理想和保持謙卑,這樣就不成功也必定開心。(亞新社)
本集嘉賓是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兼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的狄志遠博士。他曾任民選立法局議員、民主黨副主席、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以及教育委員會委員。現身兼多項與青年和教育有關的公職,包括禁毒常務委員會委員、防止青少年吸煙委員會主席等。
父親勸勉發憤圖強信仰薰陶助人為樂
狄博士生於香港基層家庭,少時居住黃大仙徙置區,母親在工廠上班,父親則是位司機,雙親對子女都很寬鬆。他小學時唸英文小學,頗為吃力,成績欠佳,喜愛玩樂。他憶述,升中派位的中學不算理想,父親語重心長勸勉自己用功讀書。他聽後立即開竅,發憤圖強,之後成績就有提升並穩定下來。
年輕時的狄博士沒太多理想,只希望找份穩定的工作。然而,他轉到上水鳳溪中學唸預科時,開始在青少年中心做義工。受一些社工朋友的薰陶,了解到自己有種服務他人的心,尋找到事業和學習上的興趣,奠下了日後專注社工行業的基礎。
談到印象深刻的老師,狄博士提到中學的一位數學老師,後來當上校長。這位老師帶領學生打排球,着重紀律,與他們打成一片,師生感情融洽,令他明白教人就是以身作則。正因如此,他對數學特別感興趣。何校長補充,老師不但教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潛能。
狄博士當社工,後來曾從政,是源於服務心態,希望解決社會和家庭問題。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地方行政開始開放,於是參與區議會選舉,成功當選。1991年立法局開放選舉,他在朋友鼓勵下再次參與並取得成功。他認為立法會太多政治爭拗,又有時需要爭取曝光率,不符合自己喜作實務工作的性格,所以做了一屆就找人接替。後來,他仍在不同崗位服務社會,未失原意。
時而強勢時而放權靈活領導遊走四方
對於領袖觀,狄博士根據自己經歷,總結出兩大角度:就是「強」和「僕人」。他指出領袖要「強」,需要有頂天立地的氣魄、高瞻遠矚的視野,而且要有願景。領袖如果沒有強的願景和使命感,就只可以做好日常之事,難以帶領團體推動發展和進步。至於「僕人」的一面,他認為領袖要謙虛,信任與感染團隊。因此,他會當先做低微和前綫工作。
身兼機構和公職的領袖,狄博士會以不同的領導作風,調整程度。在社福機構中,領導力要強些,但他不會以崗位權力作指揮。在公職方面,他會令大家投入參與角色,一起分享成果。他認為領導方式需要靈活,時而強勢,時而放權,如果跟隨者已經自動自覺,多說話反令人覺得煩厭。他提到放權時需要守着關鍵位,其他範圍和空間就任由大家發揮創造力。因很多決定是一起制訂的,因此共同承擔,也減少個人壓力。
作為公職領袖,對於外間的一些指責,狄博士指出目前的社會頗撕裂,無論做任何事都可招致讚賞與批評。他認為要明白自己的信念,否則就惹來很多失落感。此外,在媒體受到批評時,同時多聽稱讚的意見,平衡自己的情緒。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他認為私下溝通化解是解決紛爭的最佳方法,並會避免泥漿摔角般的公開辯論對質。
當談到今天的政壇,狄博士慨歎講理想和道理的人少了,講政治計算就愈來愈多。他指出,某些議員反對政府方案,是為了製造明顯的對立,建立政治本錢。他直指有些議員的辯論前後矛盾,是為爭拗而爭拗。
和諧創造上流動力世代間須溝通信任
對於香港目前最急切的問題,狄博士指出整個社會似失去方向就是核心所在。他提到世界發展迅速,已超前香港足有十年,影響最大的畢竟是年輕一代。他主張社會要有共識和融合,才可有建設和上流動力。狄博士同意年輕人與上一輩的溝通和互信不足。他以自己家庭為例,四位成員對佔中均有不同立場。然而,他家中可以包容不同立場,成員之間會互相尊重。
身兼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的大義工,狄博士認為家長與學校的合作關係有走下坡迹象,因為現較強調消費權益的概念。他建議學校跟家長須求同存異,找出最好的方法幫助小孩成長。他提到年輕人與上一代的距離,在於前者是網上世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後者仍然看報紙新聞。他呼籲上一代應讓年輕人多參與,給他們有更多責任時,看事情也會較公平。Engagement 對年輕人溝通有很大的作用,不可擺出「上司」或「長輩」的模樣。
着重生命價值追求性格樂天保持豁達
狄博士點播了郭富城主唱的《強》,希望可以憑歌激發和賦權予年輕人,讓他們面對社會上種種挑戰時,仍然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行事。他認為只要自強和頂天立地,就很大機會可以成功。他也分享了由 Robert Greenleaf 所著的 On Becoming a Servant Leader(《僕人領袖》)一書,說明當領袖要先有一顆謙卑的心,重視跟隨者,令他們發揮更好。
對於現時年輕人追求價值,狄博士表示欣賞,並提到他們選擇工作時,會重視當中的社會價值。他認為上一輩與年輕人的價值差異,在於現世代的人已經很少有餬口或物質的問題,難買樓也只是一個藉口來宣泄怨氣,他們很多轉而追求生命或生活的價值。他指出生命的價值有時比較虛無,就以一名喜歡務農的年輕人為例,雖然跟大自然有共鳴作保護,但母親不明白,社會也難以配合。這幾年很多年輕人喜愛海外旅行流浪或工作假期,而不止是賺更多的錢。他慨歎,將人生目標縮窄至是否擁有物業或好工作,難享受有意義的生活。
狄博士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家人,也很感恩自己有個好家庭,管教子女的智慧,以及能當上社工幫助別人。他提及信仰給他重要的價值觀,讓他在家庭、事業,以至政治參與,都可在複雜環境中保持豁達。他也指出自己有點「亞Q」性格令他快樂,也盡量以正面的角度看事情。
他最後寄語年輕人做事要頂天立地,要有理想和保持謙卑,這樣就不成功也必定開心。何校長總結狄博士為人敢言率直,有一顆赤子之心,也鼓勵大家學習僕人領袖之道。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