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建立子女正向心理之先

「正向」其實就是要有正向的情緒和人際的關係。父母能夠有正向的思維,自然育兒就有法,因此父母要先讓自己能夠成為正向的人。

在剛過去的星期六為幼稚園家長分享了一場主題為「從兒童心理裝備孩子成為積極進取快樂人」的講座,恰巧地因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緣故,我亦連續參與兩場關於正向教育的講座。

兩類不同對象的活動在同一周內出現,讓我霎時想到如何可以幫助家長擁有正向的心理,從而培育幼兒成長呢?因此,今次文章就決定分享建立子女正向心理之先的父母裝備。

過去的傳統社會主要以大家庭為主,相比現今的小家庭,孩子備受寵愛,這樣增添了家長不少在育兒上的心理負擔。因此,家長擁有正向的心理尤其重要,必須先提升心理素質。

「正向」其實就是要有正向的情緒和人際的關係。父母能夠有正向的思維,自然育兒就有法,因此父母要先讓自己能夠成為正向的人。

構成幸福的5大元素

Seligman提出了「正向心理學」一詞,簡單而言即「著重全人發展,以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能為目標,推動個人發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和互愛等,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從而邁向圓滿的人生。」 (湯國鈞、姚穎詩、邱敏儀,2010)

正向心理學的主線就是「幸福」,而當中包括(PERMA):正面情緒(P)、全情投入(E)、人際關係(R)、意義(M)和成就感(A)。其中的人際關係是指當我們能夠抱持與別人有正向的人際關係,就能懂得彼此互相關心、幫助、欣賞及表達謝意,最終可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和逆境。

試想,若父母都能抱持一種正向的心理,他們的孩子多幸福呢!因此,父母應如何培養出這些特質呢?而又有哪些特質可以多加留意?是次的分享就讓我先從其中的三個向度出發:

正面情緒(P):常存感恩的心

懂得感恩,是人類的優點。這種由衷的感謝若能外顯地表達出來,對己對人都會產生快樂的感覺。感恩是欣賞自己與別人的長處,同時又能感謝別人對自己的幫助。《聖經》中的一句話:「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感恩與喜樂的心其實就是息息相關。

教養孩童需要付出不少心力,很容易會造成父母無形的壓力,因此,若在面對困境時,仍能以感恩的心幫助我們繼續前行越過重重挑戰,以較樂觀的心情來面對,父母的情緒就能夠相對穩定,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亦有莫大的正面影響。

成就感(A):發掘個人性格強項,提升能力感

父母可以留意自己的性格強項(有興趣者可了解Martin Seligman提倡的二十四項性格強項 ),並加以發揮和運用。例如,若我們的性格強項是「仁慈」,我們可以多去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當我們能發揮強項,便會感到快樂和滿足,從而亦會覺察到生命充滿意義和豐盛。我們的能力感就得以提升,同時建立成就感。因此,能夠發掘個人的性格強項是非常重要。

人際關係(R):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

父母可以留意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在扶助子女成長的同時,父母應保持與他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維繫自己的社交圈子。無論與同輩交往或與子女溝通,其實都是人際關係的一部分,因此與子女溝通之先,父母可檢視個人的人際關係。

若父母本身已能有耐心聆聽別人說話的能力,就能應用到與子女相處、溝通之上。假若父母是性情急燥,則很可能會阻礙子女表達的機會,因而容易引起溝通上的誤會。學會聆聽別人感受,同時學會表達自己感受都是十分重要。在正面的人際關係之中,我們需要能夠與人和諧相處,從而形成信任、友愛和團結的力量。

總括而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是學着做、做着學;世界上亦沒有完美的孩子,他們都是不斷成長,不斷完善。當我們經常希望「教好」孩子的同時,可以先停一停、想一想,我們有否好好地照顧自己,讓自己擁有正向的思維和平衡的生活。

育兒是充滿着挑戰,多與同路人分享交流,多提升個人的心理質素,自然亦可享受當中的樂趣。

翁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