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館回憶

昔日的全家福大多掛於客廳中,是老一輩對家庭一份深厚感情的肯定。

曾幾何時,照相館總有一間在附近。可惜,這些舊式照相館已賣少見少了,你最後上照相館又是何時呢?

一扇櫥窗是商店對外招徠生意的窗戶,對照相館自然亦不會例外。早期位於港島中、上環,一些較具規模的照相館大多是地舖,特別花心思佈置櫥窗,最喜歡張掛名人相片作生招牌。

生存之道 用盡方寸

至於一般的照相館,常見開設於閣樓或二樓,他們會利用樓梯兩旁的牆壁,掛上形形色色的相片,除了展示其照相館室內場景或一些全家福,樣貌標緻的女性相片更會放於當眼位置,吸引視線。展示相片的飾櫃沒有特定格式設計,照相館大多沿用傳統的玻璃木框櫃配以光管照明,在樓梯轉角,以油漆寫上照相館的名稱及張貼價目表,用盡每一吋空間。

藤椅和簡單道具令拍攝中更多的選擇。
藤椅和簡單道具令拍攝中更多的選擇。

佈景見證時代更替

一幅拍攝佈景,反映一間照相館的格調和級數,配上其他設備、裝潢,更可體現一套照相館的美學。隨着時間的更迭,這套美學亦隨之演變,從收集回來的不知名相片中,除了可從人物的衣着服飾和氣質,判斷其時代外,人物背後的佈景更是重要的訊息和資料,只需細心分析,就能準確推敲相片的年代和背後的故事。

舉例說,後期本地照相館大多數由華人經營,他們對傳統仍然堅持。踏入20世紀,中式亭台樓閣、欄柵花園的佈景依然大行其道;直至民國初年,西風東漸,社會對西方文明更趨接受和追捧,照相館也得迎合市場需要,增設更具西洋特色的擺設和佈置。

早期富中國特色的佈置,如河堤秋月、老樹盤根等,構圖上多傾向傳統山水畫意,視覺上略為平淡,不甚突出。後來這些畫師吸取西洋畫的經驗和透視法,繪出具有強烈透視感的佈景,景物前後有致,看起來更富層次和立體。相中人如置身實景現場,加上當時的相機景深較短,佈景顯得朦朧,令人感覺疑幻疑真。

不要小覷一件簡單的道具,它可以令一幅相片錦上添花,增加可觀性和藝術性。簡單如枱櫈,已是必備的道具擺設,富經驗的攝影師,會選取配合被攝者的身份和衣着外型的枱櫈,達到相得益彰的拍攝效果。

當年大部分影樓常備專為小童而設的道具,例如飛碟藤椅、三輪車、玩具小木馬等,多不勝數。拍攝期間,為了吸引嬰孩注意和望向鏡頭,攝影師準備有手搖鈴或發聲小玩具,可謂「法寶」盡出。

簡單的宮廷佈景加上木頭相機,已是傳統照相館的標準裝潢。
簡單的宮廷佈景加上木頭相機,已是傳統照相館的標準裝潢。

全家福隆而重之

昔日的全家福大多掛於客廳中,是老一輩對家庭一份深厚感情的肯定。今時今日,不知多少家庭仍有這種每年拍下全家福的傳統,為家人的親密和溫柔留下印記。

全家福的拍攝模式,長久以來都是以長幼尊卑的排列,年長的在中間正襟而坐,其他子女分散兩旁,孫侄等站在後排,最年幼的或需盤膝坐於前面。一般家庭都會在新春期間,相約到影樓拍攝,取其新氣象、好意頭。

各人都像參與一個儀式,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父母會特地購買新衣裳,女士們更會去理髮店燙一個時尚髮型。攝影師像扮演着「巫師」的角色,在鏡頭後面,數着「一、二、三、笑」,將這一刻凝結成永恆。

全家福呈現出不單是一幅簡單的合照,它反映了一個完整家庭的存在。從各人的面孔,可細心發現遺傳的證據,父母、子女、兄弟間的相似和氣質。除此之外,家庭成員之間的微妙關係,可能是親暱,可能是疏離,統統都可能在全家福中尋到蛛絲馬跡。

照相館正好記載了我們人生每一個的片段,見證了生命的奇妙旅程卻真實地展現在每一幅的相片中,將最美好的剎那凝住。

 

原刊於中華總商會《商薈》2016年6月刊,本社獲授權發表。

吳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