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本關於女人懷孕與生產的書,是在第一個兒子10歲了。他是唯一一個我在美國生的孩子。之後帶着他全家就海歸了,一晃十年。這期間我做了有男孩有女孩的3個孩子的母親。一直信仰自然產的我,在第三個孩子出生時,主動選擇了剖腹產。因此對兩種生養方式都有了很深的感受。但是我還是把序留給10年前我的文字。為什麼呢?今天的我,更加放鬆,更加有經驗,但是很多的母親一定像那時的我一樣無助,在母愛、工作與家庭中尋找着平衡點,在道聽塗說與書本知識中取捨,在實踐中學習如何當母親。
初為人母 兼顧孩子和工作
中國的教育是非常精英的教育。大家長大都是要做大事的,要成這個家,做那個董。女孩子其實沒有很多如何當母親的知識。那不就是家庭婦女嗎?還用學嗎?可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它對你的依賴超過世界上任何人,這種角色的變化和身體本身的衝擊,讓我們重新審視:原來扮演好母親這個角色太重要。做母親需要愛、學識、勇氣、判斷力、忍受、堅持、耐心和遠見。
2006年,我生完第一個孩子,同時受僱於一家上海時尚雜誌做主編時,我坐在飛機上寫下以下文字:
此刻我坐在從香港到紐約的飛機上了。奶還有些漲,左手用吸奶器吸奶,右手在寫字,肩膀頂着毛毯,用來擋住人們的視線,也好給自己和一些隱私。很幸運,沒有坐成Business Class,我是人滿為患的Coach Class中唯一擁有兩個位子的乘客。
準備點些紅酒,好久沒有喝酒了。因為哺乳,我的生活沒有茶、咖啡、酒精,是斯巴達克式的清淡。替而代之的是沒有咖啡因的Herbal tea、牛奶、維生素、排骨湯、木瓜湯、沒有公害的蔬菜和高蛋白。
沒有派對,沒有晚上10點出門的日子,10點我在床上給孩子喂奶。每晚起夜兩三次,從此眼睛就紅紅的了。
飛機上不讓帶液體,水都已經checked in了。喂母乳的人經常口渴,我一遍遍問空中小姐要水喝。行李比以前更沉了,除了從前的手提電腦、手機、商務通、翻譯機,又多了吸奶器、奶墊、寶寶的尿片,給寶寶抹屁股的凡士林,護臀膏,濕紙巾,抹乳頭用的Lansinoh和化妝包,這就是既要當媽媽又做時尚雜誌的生活了。
首次離開初生孩子
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是第一次離開他。昨晚抱着他,我貼着他嫩嫩的小粉臉,默默地流淚。一個月前,我已經在為這次7天的出行做準備了。一邊喂奶,一邊用吸奶器吸奶,然後用從美國買回來的奶袋裝起來。一共吸了60袋奶,凍入冰箱裏,一天喂8袋,每3個小時一袋,7天剛好夠。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好的朋友是吸奶器。200美元投資,太值得。
先生從深圳一直送我到香港機場。穿着Kenzo的大衣,推着Samsonite的箱子,舉着Pacific Coffee,我穿梭在Gucci,Burberry, LV店裏。這些品牌都是我的雜誌客戶,所以逛店也是職業性的。但實際上,每隔一段時間我要到衛生間裏像個母牛一樣擠奶。香港機場很人性化,設有專門給孩子喂奶和換尿布的地方。但透明的玻璃擋板,不覺有些尷尬,於是我又鑽進廁所裏吸奶。出來時,誰也看不出我剛才手忙腳亂慌張的樣子。
作為70年代出生的我,周圍一大堆單身或者丁克。也許受女作家影響很深,我們這一代女性都喜歡流浪、漂泊萬水千山走遍。三毛、蕭紅、張愛玲都是孤獨的人生,卻為我們獻上了絢爛的文字。我們受教育的時代,保守平淡的過日子,無異於不求上進渾渾噩噩。而我本身是一個文學性,哲學性很強的人,是個激進而極端的文學青年,感情如琴弦一樣敏感。我曾幻想自己的婚姻會很曲折,甚至會離很多次婚。但在大學宿舍裏的幾個好女友中,有的晚婚,有的離婚,有的不婚,而我卻成了第一個做媽媽的。
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和丈夫看來,那些婆婆媽媽生孩子過日子的人是多麼無聊而沒有新意。一直以來,我們最煩的事情莫過於到有了孩子的朋友家作客。孩子的父母總會把孩子的照片拿給你看,然後讓孩子在你們面前表演彈鋼琴,跳芭蕾舞,更有甚者,拉我們去他們孩子學校裏聽孩子的鋼琴表演……我們做被逼的觀眾,假裝有興趣地鼓掌。事實上,對於他們孩子的天才,who cares!!! 況且,小的時候,我最難堪的就是母親把我的獎狀到處傳看,這樣會加重同學的敵意。
當母親的恐懼
在美國,很多華裔的小孩子出生以後,不再說中文,基本上一律英文,特別驕傲自己的美國人身份,對父母和父母的中國朋友們有一種瞧不起的感覺。含辛茹苦養了一幫不認同中國文化的孩子,我沒有看到這些華人父母有多麼幸福。他們有的是代溝、文化溝。而孩子們獨立到一種跟父母非常淡漠的程度。養孩子?我和丈夫一致認為,還不如多養幾所房子!
當然,中國的教育,讓我還有一種恐懼,對生產的恐懼。美國有個著名的女作家叫譚恩美(Amy Tan),她沒有生孩子。她說因為怕疼。而我也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手指碰一下都會很痛,一見血就頭暈。總認為自己過不了疼痛這一關,更怕生孩子難產。其實我後來才知道,這是我們這代人對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看了太多電視劇的原因。我們除了道聽塗說來的經驗,幾乎沒有機會正確了解生產。而我們來自這方面的資訊和教育完全是恐怖式的,正是由於這種非理性的恐懼心理,造成了許多婦女產生了不敢生、不願生的心理。我自己生孩子的經歷告訴我,我們曾經是那麼的愚昧。
2004年,我為美國《財富》雜誌做採訪時,接觸到許多中國商界最優秀的女性,寶鋼的謝企華、化妝品皇后靳羽西、特別有個性的洪晃、《財經》雜誌的主編胡舒立等。我吃驚的發現,這些成功女性不是單身,就是結了婚之後沒有孩子,她們為事業付出了很高代價。而演藝界的鞏俐和劉曉慶為了事業,都選擇不要孩子。美國明星,很多在參加各種活動和頒獎的時候都挺着大肚子或帶着一堆孩子去的。而最讓我吃驚的是,美國著名商業女作家丹尼爾斯蒂爾竟有9個孩子。她寫了600多部書,20多部被拍成了電影。
遠赴美國生孩子
後來,我到上海做另外一本時尚雜誌的總編輯。從上海、紐約到巴黎,我生活在一個浮華的世界裏,香奈兒時裝秀、路易威登旗艦店開張、蘭蔻發布會……我認識了各色的人。高薪、華麗的工作讓我發現:虛榮、奔忙、時尚、奢華與快樂本身沒有關係。快樂跟有自己最愛的人有關,跟家庭有關,跟智慧的求索與自我的篤定有關。
慢慢地,我的思想開始變化。2005年冬天,我和先生分別辭了工作度假,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就去打高爾夫球。後來就尋思着出國旅行。掰着指頭數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還有哪裏沒去過?最後我們選擇了大洋洲的澳洲。
在悉尼,沐浴着南半球的陽光,吃着澳洲龍蝦,喝着粉紅色的香檳酒,我們都有種醉意。在香格里拉大酒店,窗外是悉尼歌劇院和大鐵橋,小尚尚就在這孕育了。一個酒後的accident。
然後尚尚在媽媽懷裏的頭三個月是在深圳的灣畔度過的。在哪裏生產考慮了很久,最後聽從我父母的意見,選擇了美國。懷孕第四個月,我飛到了加州。我有兩個心願:一是不要剖腹,要自然生產,一是要給孩子喂母乳。很幸運,我都做到了。生產的時候,我選擇的無痛分娩。母親、父親、丈夫都在邊上為我加油。坐月子的時候,我選擇了台灣的廣和月子餐。孩子在我們買的第一所房子裏度過了他的頭一個月然後回國,這個經驗是非常完滿的。
產後知識多誤區
我在深圳碰到很多母親,驚奇地發現有的才25歲也選擇剖腹,有的是怕疼,有的怕陰道變大老公不喜歡。至於不喂母乳,有的說是母乳不夠,有的說自己母乳太淡,有的說是怕乳房下垂,還有的則是因為上班,沒有堅持母乳。我發現,這裏其實有很多誤區。順產和母乳其實對孩子和產婦來說都是很好的。並不是你lose他win,而是母子雙贏。母乳不夠有時也和喂養方法不對有關。至於女人的陰道與乳房,不僅是女性的性特徵和男人的夢想之地,女人的陰道與乳房,更是造福於孩子的。
什麼是女人的美和魅力?記得我在美國上產課時,來了很多國家不同膚色的夫婦,包括伊斯蘭教的家庭。大家討論妻子懷孕丈夫為什麼高興。男人們的答案,不是妻子給他傳宗接代,不是自己要做爸爸了,他們最高興的是:他們的女人有了母性的光輝,因此更美了。
生產完,女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內分泌變化、內臟的重新放置,吃的東西和生活方式使你從身體上就開始變了。這種激進的變化讓我想提起筆來與大家分享。每一個人,每一種文化對生產、對養育孩子都有自己的觀點。這也是我想把自己在中美文化間體會後的觀點說出來的原因。
最後,我必須要說一個老掉牙的話:當媽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以前所有的幸福和當媽媽比起來都不叫幸福;以前所有的世面和生孩子比起來都不叫世面;以前我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體驗過愛與激情的,和從來都未體驗過的。只有自己身為人母之後,你會發現世界上還可以這樣分有兩種人:一種是有了孩子的人,另一種是沒有孩子的人,這兩種人說的是兩種空間的語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