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鄉是英雄塚 哪管東師入瀋陽

當年念近代史,「九·一八」事變已如烙印般,鑴刻心中。想不到,多年後,竟然有機會來到瀋陽,踏足在這個地方。

張學良舊居

傍晚從香港出發,接近凌晨時分,才抵達瀋陽市。第二天的早上,首先造訪的是「張學良舊居」。這所「大帥府」,既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官邸,也是其寓所。

大帥府
大帥府

帥府的正門並不大,門廊上掛着一個匾額,上書「治國護民」四字。張氏父子能否真正治國護民,歷史是否已有公論,那就見仁見智了。

「治國護民」匾額
「治國護民」匾額

走進帥府的前廳,這所中式建築是個小四合院,現時已成了張氏家族的歷史陳列館──「百年張學良」。館內藏品豐富,包括歷史文物、照片、文獻,以及圖片、文字說明,漫步其中,可了解張氏父子的生平事蹟,同時亦可認識近百年中國歷史的變遷。

「百年張學良」歷史陳列館
「百年張學良」歷史陳列館

步出館外,只見遊人甚多,四周亂紛紛、鬧攘攘的,隨着密匝匝的人群,我們走進一個花園式院落──東院,眼前出現的就是著名的大青樓和小青樓。

東院中的假山石
東院中的假山石

小青樓是一棟青磚中式樓房,高兩層,是張作霖為他寵愛的五夫人所建的。1928年6月張作霖由北京返回瀋陽時,在皇姑屯附近被日軍炸傷後,醫治無效,最後病逝於此。

小青樓的北邊,就是大青樓,這是一棟仿歐洲哥德式的樓房,高三層,跟小青樓一樣,也是採用青磚建造的。當時是奉天城的最高點,站在樓頂,可俯瞰全城。大青樓的外觀相當漂亮,不愧是民國時期東北建築的經典之作。張作霖於1925年晉升為東北邊防督辦後,便在此商議軍事機密,制定重大決策和接待中外要員。登上一樓,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位於東北角的會客廳──老虎廳,此廳因擺放了兩隻老虎標本而得名,標本為湯玉麟所贈。當年反對張學良東北易幟,統一於中央政府的楊宇霆、常蔭槐,也是在這裏被槍殺的。

大青樓
大青樓

走出院子的東門外,眼前是一棟赭紅色兩層高的日式小樓──「趙一荻故居」,原來就是趙四小姐樓。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傳誦一時的諷刺詩倏地浮現腦海。

當年敢作敢為的趙四小姐,為了愛情,寧願不要名份,以秘書的身份陪伴張學良,在1928至1930年間曾住在這裏。西安事變後,她仍不離不棄,直到台灣,在少帥「烽火餘生後,惟一願讀書」的幽禁日子裏,亦長伴張學良左右。

難得的是張學良的元配夫人于鳳至女士,不僅不介懷,且出資為趙四小姐蓋了這座小樓。後來在台灣,張學良於1964年受洗為基督徒,于女士還提出離婚,讓張趙兩人正式結婚。如此胸懷大度的民國女子,實在教人敬佩不已。

舊居自開放後,曾有不少名人來訪,其中一位就是陳香梅女士,她在1992年9月初訪舊居,並寫下一詩,詩云:

西安兵馬一盤棋 亦風亦浪不勝悲

少帥如今頭白髮 城北城南盼歸期

西安事變發生時,張學良只有36歲。他在95歲生日時說:「回憶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我對1936年發動的事變無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做西安事變之事。」

張學良被軟禁超過半個世紀,至1990年才恢復自由,但卻很長壽,逝世時已是百歲老人,多年來,始終未能回到東北老家,未許重訪故居,是政治使然,還是什麼因素?實在令人感到欷歔!

張學良幽禁路線圖
張學良幽禁路線圖

離開「大帥府」時,想起門前的「張學良將軍」塑像,雄姿英發的少帥,一身戎裝。風流倜儻的他,一生傳奇,如「百年張學良」展覽的結束語所言:

張學良是中國歷史長河的一顆巨星,雖歷盡滄桑,始終光彩照人,儘管他不是完人,世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一個能為國家、民族甘於捨棄一切的勇者,一個熱愛生命、追求自由的強者,人們是永遠不會、也不該忘記的……

「張學良將軍」塑像
「張學良將軍」塑像

身為中國人,我們當然也不會忘記他。

翩翩舞影中的「九·一八」事變,更是揮之不去!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就在離開瀋陽那天的上午,我們來到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的柳條湖橋,正是「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地。當年念近代史,這場事變已如烙印般,鑴刻心中。想不到,多年後,竟然有機會來到瀋陽,踏足在這個地方。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為了紀念這件歷史事件,政府在這裏先修建了一座「殘曆碑」。1997年開始擴建,至1999年9月18日,博物館正式落成啟用,館名為江澤民所題。館內展出照片800餘幅;實物300餘件;文獻、檔案資料近100件;大小型場景19組;雕塑4尊;油畫、國畫等20餘幅。

走進博物館前方的廣場,映入眼簾的,正是「殘曆碑」。這座以花崗岩築成的巨型的石雕,設計者為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賀中令教授,其外形仿如一本翻開的檯曆,左右對稱。

殘曆碑
殘曆碑

右面一頁銘刻着:

「1931 9月小 18 星期五 農曆辛未年 七 十三秋分」等字樣。

左面一頁鐫刻着:

夜十時許

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

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

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

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

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

短短的六行字,交代了事變的始末。

然而,為什麼日本關東軍在一夜之間便攻佔領了瀋陽?是因為張學良「接蔣介石命令不抵抗」,還是因為他誤判情勢,下令不抵抗所致?蔣、張兩人已先後辭世,這宗歷史懸案,至今仍是個謎!

我想,如果當時的東北軍拒絕服從「不抵抗」之令,中國的命運是否會改寫?念之不無感慨。

石雕檯曆上彈痕密佈,有若百孔千瘡,無數骷髏隱約可見……

在「殘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鐘」,懸掛在三角形的支架上。此鐘亦由賀教授設計,以青銅鑄造,正面鑄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背面的銘文則記述了事變的經過,鐘身鏽跡斑斑,鐘裙上刻有環形浮雕,凝重典雅。

警世鐘
警世鐘

廣場的一側,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此碑以水泥建成,是關東軍在1938年修建的。碑體造型酷似炸彈的尾翼,立於兩米多高、正面刻有「爆破地點」字樣的石砌基座上,正是日本侵華的罪證。

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
九.一八事變柳條湖爆破地點碑

主館的展覽分為七個部分,首先從日本侵華的歷史背景說起,通過雕塑、場景、圖片、文字說明,以及歷史照片、文獻、文物等,為我們展現了東北的老百姓,如何從亡國奴逐步走向抗戰勝利的歷史圖卷,最後用「以史為鑒,盼望和平」作結。

在展館內一路走來,湧上心頭的,有傷痛、有悲哀、也有憤怒!

此展覽內容之深刻詳盡,設計之靈動有致,至今難忘。印象至深的,是其說明文字,除了中、英文之外,還附有日文。我深信,這是寫給日本人看的,好讓他們認識清楚自己國家的侵略行動,是何等的殘酷陰險!

教人難以忘懷的,還有兩件巨型的雕塑,為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刻系創作。其中一件雕塑名為《國難》,鑲嵌在展覽館南面入口處的牆上,如凌空躍起。

雕塑《國難》鑲嵌在展覽館南面入口處的牆上
雕塑《國難》鑲嵌在展覽館南面入口處的牆上

作品附有碑石為誌:

雕塑藉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再現了「九‧一八」事變後,國土失守,山河破碎,東北錦繡河山慘遭日寇蹂躪,生靈塗炭,黑土地區在流血呻吟……

雕塑用46噸青銅澆鑄,國難之恥,永世銘記。

《國難》碑記
《國難》碑記

另一雕塑為《奮起》,鑲嵌在東面的牆上,刻劃了東北義勇軍奮起抗日,英勇殺敵;中國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等場面,表現了中華民族志氣昂揚、奮勇抗爭的精神。

步出展覽廳,只見廣場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由三塊倒立的梯形柱體組成,有氣衝雲霄之勢。

廣場周邊的地上,堆放了不少石碑,大多是日本人於1931年後所建的,如奉天忠靈祠石碑、奉天妙心寺別院石碑、日式供養碑、「八幡大神」石碑等。

在眾多的石碑中,我們竟發現了「鄭孝胥夫婦墓碑」,並附有碑石說明:

鄭孝胥是清末中國官僚,「九‧一八」事變後,曾參與偽滿洲國的籌建……1934年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1938年初春,79歲的鄭孝胥在長春病逝,後葬於瀋陽東郊努爾哈赤墓附近,現已無存。……

漢奸的墓碑,雜放於日人碑石之間,實在毫不出奇。這堆石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是日本侵華的鐵證。

博物館的四周由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據說,從空中俯視,恰似一幅巨大的中國東北地圖。

離開博物館,時間彷彿倒流了,凝住在1931年9月18日。

「勿忘九‧一八」,江澤民在館壁上的題字仍在眼前晃動。

為了勿忘「九‧一八」國恥,1995年開始,瀋陽市於每年的「九‧一八」晚上10時20分,為全城鳴響防空警報三分鐘,並舉行紀念活動。自2000年起,在警報鳴響之前,博物館先舉行紀念儀式,擊響警世鐘14下,寓意中國抗戰14年。

歷史一頁頁的翻過去,日本政府一直拒絕承認自己的侵略行動,官員高調參拜靖國神社,並一再表示,不會為侵華歷史向中國道歉。時至今日,釣魚台事件擾攘多時,日本政府之野心,可謂路人皆知,中日之間的問題,仍不斷困擾着我們。

什麼和平友好,大抵只是謊言!

原刊於《城市文藝》第71期,2014年6月,修訂於2018年9月13日。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