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an 23 2025 09:47: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港產電影工業的外部規模效應

荷里活並非獨一無二的。諾貝爾經濟學人保羅克魯曼曾指出,類似的外部規模效應導致了其他幾個娛樂工業群的出現,香港是其中一個。

早前在討論美國矽谷的「弱」聯繫成就強工業,並引諾貝爾經濟學人保羅克魯曼的成名作《外部規模效應》。原來,除了矽谷和英超之外,克魯曼也曾以荷李活為例,解釋這個似乎一講就應該明白,但原來又內有乾坤的獲獎作。(關於英超的外部規模效應,可參考在下在淘寶上架的《巨星經濟學》)

荷李活有間大片場

所謂外部規模效應,是相對內部規模效應。外部效應是指,一家一家的生産或提供服務的公司,都不一定很大,但當他們同氣連枝地聯合起來,一齊對外,並有延伸覓食的態勢時,就算各自的經營效率沒有自力更新式的改善,也可以因為對外擴張、餅乾大了而造成産銷比的優化,整體更有競爭力,這就叫外部規模效應。內部的效應,是指那些公司當中,如果有些公司因其他原因而成本下跌、産銷比率變好,作為一个整體而言他們的加總可能沒有太大的變化,對外的優勢沒有什麽改變,僅只某幾家公司安可做大造強,這叫內部規模效應。

克教授指美國最大的出口之一,是娛樂工業, 其電影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票房佔據主導地位,如它佔歐洲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教授用的大概是2010年的數據)。 為什麼美國在世界上佔主導地位?

一般人或會説美國市場巨大的規模帶來了重要的優勢,這是內部效應的視角。 用外部效應看, 荷里活顯然產生了兩種外部經濟:專業的供應商和勞動力市場。前者包括電影工作室和電視網絡,跟由獨立製片人、造星人才機構、律師事務所、特效專家等組成的複雜網路;後者就包括大家在看電影看到最尾時見到的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

而和講「波經」時一樣,克魯曼對第三種外部效應,即知識溢出,又不太肯定。克魯曼在2010年的一個訪問時坦言,他是因為沒法子把知識外溢效應用「詩一般優美的數學符號和模型」來表達,因而一直沒有把知識外溢放在多眼的地方,雖然,他也很清楚,尤其當他和友人在酒吧聊天時費了半天解釋模型後,他得到的反應是,「符號以外,這不是都挺簡單的嗎?」

港產片獲諾獎學人加持

不過,克魯曼倒沒有説荷里活是獨一無二的。他指,類似的效應導致了其他幾個娛樂工業群的出現。印度的電影市場一直受當地政府保護,「寶萊塢」工業在產量上,是不輸於荷李活的。

最重要的是,看來克教授不是李小龍的粉絲,就是成龍、周潤發的擁躉。他認為「香港出現了一個面向華人的大型電影產業;此外,許多美國製作的動作片亦深受香港電影的風格的影響。」教授講的是外部規模效應,所以,這是指某地方的某個工業群集體對外,因為有供應商(製作、造星)、勞動力(明星)和知識外溢(資訊互通)等利器,對外有競爭優勢,他不是説香港的某個公司、某家大台有獨門武功。

其實這片只1000平方公里不到的彈丸之地,能有個非金融、非地産、非由大勢所推的工業群,在夾縫中卓然成長,並被諾獎學人點名嘉許,實在不容易。克教授如果會更新他的著作,下一版也許會考慮把楊紫瓊、關繼威(男主角)、吳漢章(配角)和關家永(導演)等人穿梭香港和宇宙的軌跡,一道寫入史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