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6月22日,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舉辦了第二屆閱讀推廣研討會,是次活動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香港大學知識交流基金資助。活動吸引了過百位喜歡閱讀的港澳朋友來參加,當中包括中小學校長、學校圖書館主任、老師、大專生、高中生、學者、文化人和傳媒朋友。
筆者十分榮幸能作研討會的主持人,大會主題是「文化新語與閱讀:如何從學校圖書館開始」,講者嘉賓有曾鈺成教授(前立法會主席)、呂大樂教授(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志剛先生(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圖書館總長)、劉寶珊女士(圖書館主任職能關注小組召集人)和趙格華博士(香港大學講師)。
在研討會中,五位講者嘉賓們就其自身閱讀經驗與引用其多年來的教育工作實務來作分享,讓觀眾多了解閱讀與文化的關係,以及學校圖書館推行閱讀教育的多個向度。
書籍是延續文明的載體
主持人:在各位嘉賓心中,「文化新語」可能包括的是什麼?即大家對「文化」這定義,有沒有新的理解?她包含什麼特質?有何範疇?
呂大樂教授:民間的普及文化對許多人來說,未必一定要經過文字的傳遞,只用語言來傳遞也可,然而有了文字後,則可以令文化的傳播更有效率,內容更加豐富。在這種情況下,書籍當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曾鈺成教授:我對所謂本土文化也有想過,但當要下定義時,我便碰到一個概念上的矛盾。我認為所謂本土文化一定是由那個地方本身的歷史發展,以及社會的現狀而產生出來的,也是適應這地方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樣才算得上是本土文化。大家常聽到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大家都會認同的價值,包括多元、包容、共融,所以若我們要說香港的本土文化是多元、包容、國際化,則又會好似對本土文化這定義產生了一個矛盾。另外,香港人說話有時喜歡中英夾雜,有人認為這是劣質文化,但是我認為香港人能夠在一句說話中以中英夾雜方式來非常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有時更傳神地再加上一兩個普通話詞彙,而這也是香港文化特色之一。
學校圖書館的使命
主持人:多謝曾教授和呂教授就「文化新語」作分享。的確,文化傳承可以由口傳(中英普)耳聽來傳承,也可以借用書籍來作自身文化的傳承,又或以書籍作為認識其他文化的一個載體。因此,我會認為書籍真是我們人類文明延續下來的重要部分,書籍承載着傳播知識,文化活動,文明成就,以及牢記歷史的職責。就此,想問問呂志剛先生、劉寶珊女士和趙格華博士,一些有關學校圖書館的問題。您們認為學校圖書館的使命是什麼?
呂志剛先生:我在香港學校圖書館工作至今40年,今年我正式退休。文化本身並不高深,其實是人類活動的痕跡,而圖書館正是一個收藏文化的展覽地方,所以學校圖書館的使命正是讓學生能在藏書中,按他們自己的好奇心去看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當年,我正因好奇心的驅使,令我可以從圖書館中發現了外面世界之大。今天圖書館的收藏主要是由學科主任去選書買書,而圖書館主任就可以有選書的權力去填補各科之間的真空,用專業判斷為學生購入其他適合他們的好書。為何要找這本書呢?買那本書呢?科任老師或圖書館主任,是需要結合課程去向全級或個別學生推廣相關合適的書籍。圖書館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要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認為閱讀一定是需要老師的指引,又或發展學校讀書會等其他方面,也可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圖書館的硬件設備重要,但軟件設備更重要,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圖書館員要有親和力,要不卑不亢地與不同的科主任合作,要遊說其他人支持推動閱讀活動、要有課程的配套等。
劉寶珊女士:究竟圖書館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小學生和中學生最大的分別是小學生是天生喜歡看書。若果他不喜歡看書,其實是他被其他東西引誘出去所以才選了其他活動。小學圖書館的使命和功能是要讓圖書館發揮文化的感染力,因為小學生本身願意去圖書館,所以要讓圖書館真正成為一處讓孩子吸收文化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而圖書館主任或圖書館員的責任是要關心學生的成長,除了關心他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之外,還可以關心他們的校園和在家的學習情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是很關心他們,讓他們可在一個自由愉快的空間中吸收更多的文化元素。
趙格華博士:現今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三者都是典藏及傳播人類文化與智慧的殿堂,尤其大學的圖書館,如香港大學圖書館、中文大學圖書館更收藏了許多香港本土,甚至東南亞的重要文化典籍和謄本文物等。大學圖書館的使命有三:一是支援和協助學生或教授找資料;二是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如安排圖書館內不定期的文化展覽與交流、邀請作者來跟師生分享好書等;三是推動閱讀風氣,我們也要看看大學與中小學彼此間有什麼項目可多作交流,要知道中小學圖書館有什麼需要,彼此配合協助。
支援基層家庭孩子學習
主持人:多謝呂先生、劉女士和趙博士的分享。另一個我關心的問題是:對於許多香港人來說,香港是一個富裕城市,然而在這個普遍受到大眾認同的富裕城市之中,其實,仍有不少的貧困家庭。從現實中,某些香港基層家庭孩子的居住環境、做功課和溫習的環境真的是非常惡劣,如空間仍是極狹小的。就此,學校圖書館對基層家庭孩子的學習可不可以有更多的支援?或者,可有其他意見?
曾教授:我是三間學校的校董,其中兩間是當校監,我見學校現在的圖書館不單是老師、同學來找書、來看書的地方,而我可以這樣說,學校圖書館是一處吸引學生喜歡去的地方,是一處可以進行親子活動的地方,如一些熱心的媽媽在圖書館講故事給小孩子聽,而小孩子又喜歡在小息時或放學後留在圖書館內,我想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居住環境惡劣,而是因為他們留在圖書館中,覺得喜歡,感覺到好開心。現在圖書館獲得許多資源,問題是我們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帶領同學享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如何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地方來促進個人成長。
呂大樂教授:現今圖書館的設備和以往的實在相差太遠,記得我第一次接觸的圖書館是小童群益會圖書館而非市政圖書館。雖然當年就算圖書館的設備很一般,但也是好的,因為只要你本身有一個很強烈的上進動力,設備的好壞也不會太影響你的成長,或減少你的學習機會。另一間我常去的是英國文化協會圖書館,因為那裏有很多英文足球雜誌,所以我會萬水千山地從灣仔到中環,然後再到尖沙咀。現在香港的圖書館都有已達一定水平的配套設備,故此當考慮到一些基層家庭的需要時,我覺得香港要多留意的是如何在圖書館設備和使用上,更能緊貼社會的變化?例如圖書館的角色現正已有所改變,究竟我們如何去幫助基層學生去接觸各種嶄新的學習科技設備和閱讀工具新產品?
與此同時,不同學校也值得去思考:愈來愈多的電子閱讀產品,如網上閱讀、電子化閱讀過程中的大數據資料收集與分析系統,對我們閱讀究竟會帶來什麼影響?因為這會令閱讀變得功能化。當然,從一個效率角度來說,這是很好的,但有些擔心是在於這種重效果的閱讀習慣會否令我們的閱讀經驗失去了最寶貴的部分?閱讀不能以效率為重,因為閱讀是我們搜尋和發掘自己的一個漫長的、自我演繹的過程。另一方面,學校要協助基層家庭孩子掌握電子閱讀,我們不能讓他們因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而落後於人,造成學習鴻溝。
主持人:我們再次衷心感激各位嘉賓的真誠分享和寶貴意見,讓我們明白閱讀與文化的多種可能關係,以及學校圖書館在推行閱讀教育時要注意的關鍵地方。最後,我想說的是,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而文化的傳承與開拓更是我們文化人的時代大使命。培養什麼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大問題,讓我們日後再詳談。期待下次再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