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僑、華僑文化與新生代

早期有關華僑的故事,多含血淚與悲痛。中國自秦漢時期已有華人往海外發展。到了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後,人民因為社會、經濟、政治及個人等因素,遠渡重洋,另謀生活。

2008年4月,俄亥俄大學邵友保博士華僑文獻研究中心(Dr Shao You-Bao Overseas Chinese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估計全球海外華人大約有3860萬。15年後的2023年,華人遍布國外差不多是倍增,全世界有6000多萬海外華人,他們居住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粵籍華僑佔3000多萬。

早期有關華僑的故事,多含血淚與悲痛。中國自秦漢時期(約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 220 年)已有華人往海外發展。到了十九世紀末,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後,人民因為社會、經濟、政治及個人等因素,遠渡重洋,另謀生活。當然,亦有因為「賣豬仔」而迫於無奈於國外生活亦有之,很多老華僑的先輩就是如此這般地在國外落地生根。

「華僑」身份

談及華僑文化之先,須先把「華僑」二字正其名。王賡武教授指出「華僑」一詞於1890年代才出現,1911年後才廣泛使用。他對「南洋華人」、「華僑」、「大中華」、「僑民」和「海外華人」等學術上的名稱或用語曾予正名。他借鑒儒家經典,認為在中國傳統「正其名」很重要,因此王教授對「華僑」二字的闡釋,下了很大的工夫。

楊潔於〈如何在新一代華僑華人中宣揚華僑文化〉一文引庄國土教授所著的〈「華僑」一詞名稱考〉,他認為華僑二字最早出現於1883年鄭觀應上書李鴻章一文:「凡南洋各埠華僑最多之處……」。

至今,根據國家對華僑的定義是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依照國務院僑辦有關華僑身份解釋的規定,定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2年,2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另外,中國公民如果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視為在國外定居,也具有華僑身份。

華僑文化

「華僑文化」至今還是未有一個統一的界定。華僑文化可以指是1890年後華人生活於國外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中山大學歷史系余定邦教授對華僑文化的闡釋,甚為詳盡。他認為華僑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分支;異國謀生;吸取當地文化的同時,卻能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華僑能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字、服飾和風俗習慣;保存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團結互助,刻苦耐勞,尊老愛幼,崇敬祖先,勤儉節約,努力拼搏。

華僑文化是中國人向海外遷移時,把中華文化傳播到異鄉。在異鄉形成以中華文化為本、以儒家思想為價值核心,亦將他國文化融合其中而形成的,是一種既包含中華文化成分而又帶有僑居國文化成分的綜合文化。處於不同外國的華人,他們於當地的華僑文化亦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同一中華傳統節日,他們的慶祝形式亦因應所處國家地域不同而有異。

新生代──「1.5代移民」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人類學家Kyeyoung Park是首位提出1.5 代移民(1.5 Generation)概念的學者。她特指在祖(籍)國出生,於青少年時期移民到另一個國家的人。同一大學亞太中心主任周敏教授在學術研究再細分1.5代為3個年齡組:1.75代是祖(籍)國出生,6歲前移民;1.5代是祖(籍)國出生,13歲前移民;1.25代:祖(籍)國出生,13歲至17歲間移民。這三類1.5代移民約佔美國華裔人口的25%,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長,教育水平的提升,職業多元化而專業,社會地位向上流動的機會也相應增多。

結語

這群居於海外的1.5代新生代,擁有雙文化及雙語的能力,多是專上教育程度,他們不會像先輩的老華僑受到不公平對待而啞忍,他們會倡導僑居地對少數族裔群體的接納與包容。有些國家在歷史上曾作出歧視及排華的行為,為此,這些國家都相繼向當地華人組織作出道歉。我們期望以前華僑所遭遇的不幸不會再重現。

劉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