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梵高小十歲的中國畫大師

梵高、齊白石幾乎在相近的時空座標,仰望閃爍的星空,願脫盡塵滓,靈光永照!

「莫道野蟲皆俗陋,蟲人藤溪是雅君,春蟲繞卉添春意,夏日蟲鳴濃,唧唧秋蟲知多少,冬蟲藏在本草中。」意明筆透的一首好詩!作者是中國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1864-1957)。

少時識文豪  北漂遇伯樂

1863年,梵高差不多10歲時,遠在東方的湖南湘潭齊姓農家,生了一個男嬰,乳名純芝,字渭清,別號蘭亭。他曾是放牛娃、雕花木匠,入過私墊,自學論語。幼年體弱多病,唯對畫情有獨鍾,成年學肖像畫和裝裱,苦臨芥子園畫譜。拜鄉紳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工筆花鳥、草蟲、詩文、篆刻。胡先生與他取名璜,字蘋生,號白石山人,後來略去山人兩字,用齊白石為大名。

齊公決心放下斧鋸鑽鑿,和梵高一樣,17歲拿起畫筆至終老。但他的際遇和機緣比梵高好。而立之年,湘潭有客請他畫像,縣城接觸到頭面人物,認識了著名文豪──王湘綺、譚延闓等……王湘綺賞識齊白石的天資,收他為門下弟子!一登龍門聲譽百倍。隨即提升了社會名望,好友、大財主郭葆生勸說他開拓視野,並資助他出省城闖蕩。於是起程實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實踐自古以來的文人經歷。

知命之年北漂進京,落魄街邊擺攤賣畫。遇到了真正的伯樂──陳師曾(陳寅恪的兄長陳衡恪),陳師曾的理念:「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能感人而能自感也。」勸説變通畫法創立新風,兩人成了莫逆之交。

齊白石解脫了舊式文人畫的束縛,開創前所未有的紅花墨葉。水墨交融的黑墨,配襯曙紅、藤黃、胭脂,突顯純樸而絢麗的清新氣息。抽象墨戲中加插極度的具象,使觀者看到躍動的生命,聞到鲜花的香味,聽到昆蟲的鳴聲。品到蔬果的清甜。與泛濫市面的傳統符號,拉開了一段距離,獨步田園詩意。

陳師曾是家學淵源的學者畫家,又深明藝術經營之道,必須同世界接軌,繼而協助齊白石的第二件事,將作品推向海外。介紹他參加中日聯合畫展,再加入巴黎藝術博覽會。將畫作與生活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院放映。擴大齊白石在國際上的聲譽!

香港政府規定達65歲者退休,但齊白石65歲時,時任北京藝專校長林風眠邀之出任教席。次年愛才的徐悲鴻親自駕車,接齊白石任藝術學院教授。他沒有一紙文憑,躋身高等學府,來之極不容易!

三大墨寶  家傳戶曉

新中國成立後,齊白石的大名家戶喻曉!不少日用品上印着白石老人的畫。

數年前在《信報》副刊的專欄中,寫過《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心得,在此再與各位讀者同賞大師另外幾幅墨寶:

齊白石作品《游蝦茨菇》
齊白石作品《游蝦茨菇》

《游蝦慈菇》章法別有風情,群蝦在水中由上蜂擁游來,隻隻輕盈活靈,翩翩身姿不凡。下幅的水中植物葉葉豐厚滋潤,片片慈菇颯爽挺立,若在列隊檢閱情態各異的游泳健兒。

再觀形象、質感、動態,陶醉在似與不似的幻覺,究竟在紙上還是水中?蝦頭一滴融化的濃墨,兩側橫點深墨的蝦眼,使蝦身更有透明感,群蝦多而不擠疏密有致,蝦鬚顫顫揚盪,蝦腳撓撓向前,身軀節節搏動,令人拍案叫絕。齊白石的蝦確是古今之冠!他以水兌墨,墨中點水,軟中含硬,柔中帶剛,簡約的筆墨把水中的兩種不同的生物,刻劃得淋漓盡致!

《青蛙與蝌蚪》
《青蛙與蝌蚪》

《青蛙與蝌蚪》寥寥數筆的點、線、面,以濃為主的墨色,挆出青蛙的肢體。一兩筆鈎勒出青蛙的臉部,半個小弧圈內的點,描繪出眼睛的形和神,再加一線條於前後腿間,留白處呈現脹鼓鼓的肚,四腿下抑揚的短線繪成腳指,兩隻青蛙便在跳動了。

幾條淡墨畫出青青河邊草。蝌蚪用墨點按成圓型的頭部,筆尖二三曲便成尾。幾橫不規則的波紋,小生命活潑快速游在其中。岸邊的青蛙,水中的蝌蚪,相對呼應出大自然的生機。不但感受怡然自得的生命神韻,同時聯想到人間父母對遊子的依依之情。

《剔開紅燄救飛蛾》
《剔開紅燄救飛蛾》

《剔開紅燄救飛蛾》出於唐代詩人張祜的詩句「斜撥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燄救飛蛾。」

詩人描寫深宮宮女,寂寥之夜的感嘆,獨守空房,見飛蛾亦在尋找光明,不忍牠誤投火中焚毀,側着美麗的身影拔下玉釵,撥開燈裏的紅熖,救此宿命相同的小生命。張祜寄物抒情,對失去自由女子的同情,憐憫禁錮的弱者,以優雅的文字,抒發心理上的迴響。齊白石借此寓意耐人尋味!

在此僅欣賞追求墨寶之美,濃墨枯筆三筆帶出飛白的效果,塑造出油盞燈座,四五筆柔軟的燈草,兩筆曙紅燃燒的火燄。中國畫講究以書入畫,不難看出其書寫的功力。這幅畫彰顯他與傳統沒有割裂,隨筆移興的大寫意,結合工緻絕倫的工筆。工寫兼具的經典之作!

仔細觀賞左面向燈的飛蛾,三對胸足不疾不徐地爬行,茸茸的銀鱗如粉,閃閃的翅膀有紋,彎彎的眼睛似笑,綿綿的身軀如縞。人常說蝶美蛾醜,畫面逗人的飛蛾,披着素雅實用的服飾,鎖水、防水、防黏,兩翼間露出數節氣門,若聽到性感的呼吸聲,這裝扮一點也不亞於蝴蝶啊!

除了剔開紅燄,甚至想捧上手心呵護一番。通常看到飛蛾與油燈,便會想到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其實這是很多昆蟲的生物習性,本來靠月光導航,在燈火的散光下,本能行為被光源蒙蔽,牠們只能趨光盤旋,不斷修正飛行角度,直至精疲力盡,撞火焚毀或跌落,也許偶爾脫離。

狀物抒情  象外之趣

東西方的審美觀,雖然存在差異,藝術家直覺默察下的暗示,萬物奧妙均在思維中擴張,不同民族文化反映的表象符號,往往有所不同,卻有來自心源觸及環境的共通點,採取形式表達的象外之趣,均是狀物抒情的生命呼吸。

齊白石往往對紙苛索,據說他不會任意下筆,而且畫得很慢,不像平時筆會中見到的畫家大筆一揮。他認為自然界一切絕非草率的雜亂。何況亦如石濤所言:「古人之鬚眉不能生我之面目。」齊白石鋭意打破傳統桎梏!在大自然的感召下,遙遠的鄉村印記、蛙跳蟬鳴、魚游蝦動、蜻蜓甲蟲、白菜瓜果、秋菊柿紅、農具柴耙⋯⋯真實和錯覺間交疊,不失人性嚮往的初衷,在極簡的空靈中撞響天鐸。

梵高、齊白石幾乎在相近的時空座標,仰望閃爍的星空,願脫盡塵滓靈光永照!

對於從畫者而言:虛心求教、勤奮向學、修養有素、廣結鴻儒、徹悟自然、工寫兼備、筆耕不斷、堅韌不拔、風格獨特、敝屣功名,是成功之道!這些要素齊白石一應俱全,所以他的壽比梵高長,運氣比梵高好。

我瞎想:是否梵高缺少中國人的哲理?面對客觀世界不懂心理調整,獨自鬱悶為何如此!少了一個綱的概念,無法綱舉目張!不過如果太精明,會喪失藝術真正的價值。塵俗太複雜真假難分,尤其是藝術品,沒有標準的度量衡器。太多畫人仍在陣痛中掙扎,世間始終不成功的佔多數!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