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多個國家肆虐,目前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300萬宗、死亡人數逾20萬。各國正面對不同程度的疫情,以目前情況而言, 要全面遏止疫情似乎不太可能。有預測指疫情或會演變成為風土病,直至2024年仍有可能再次爆發及出現大規模感染。市民大眾期望生活重回正軌,但關鍵問題是:要達致怎樣的「新常態」,才能避免新冠肺炎再次來襲?團結香港基金(下稱基金會)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系列,邀請多位專家,針對一系列具迫切性的社會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在首場論壇中,基金會邀請到著名公共衞生專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楊永強教授,分享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威脅下,香港何時、如何及將會進入怎樣的「新常態」。
急需制定風險評估和避險策略,以應對新常態
在基金會4日的網上直播論壇中,楊教授強調各行各業將不能再像往常一樣,香港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及風險緩解策略,以應對在全球公共衞生危機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隨着世界各地的關注焦點由控制疫情,轉移至保持社交距離及紓緩社會經濟影響的「退出策略」,香港亦必須將感染防控的工作融入至商業及社交生活之中。楊教授指,部分被視為臨時的抗疫措施可能會成為日後的「新常態」,包括個人防護措施,如保持手部衞生及咳嗽禮儀;零病毒環境措施,如消毒及通風系統等。
跨界別協作,助香港控制疫情
楊教授叮囑,防止新冠肺炎再次爆發,人人有責。他強調社會的通力合作舉足輕重,政府、商界及民間社會應上下一心,讓疫情得以在本地受控,甚至絕跡。為此,我們需要制定及採取創新策略,推動整體社會建立並進入「新常態」。當政府帶頭實施嚴謹的衞生監控措施,以防止新冠肺炎病毒的再次入侵,並透過個案檢測及接觸者追蹤等工作,加強防範病毒再度爆發,商界有需要營造安全和衞生的環境,市民大眾亦應配合,繼續維持社交距離,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切忌自滿,支援弱勢社群遏制新冠肺炎傳播
對比世界各地與香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現,楊教授認為香港政府的介入措施,以及社會各界為遏制新冠肺炎病毒所作出的努力均成效非凡。他亦探討了在放寬入境限制後可以修改的邊境管制措施,以盡量減低重新輸入新冠肺炎病例的機會。他強調港人切忌驕傲自滿,當前的挑戰是如何防止新冠肺炎病毒再次傳入及爆發,並採取能有效規劃及管理風險的策略,分階段放寬對社會及經濟活動的限制。楊教授強調,在社會逐漸恢復常態的道路上,社會責任至為重要,我們不能遺漏社會中弱勢以及最為脆弱的一群。
在抗疫挑戰中迎難而上,把握新機遇
關於私營市場在「退出策略」中所扮演的角色,楊教授指出「新常態」可透過新的標準、服務、模式及產品,成為企業及行業的契機。楊教授預料是次危機可為服務行業之間的縱橫整合帶來機遇,他以航空、旅遊、酒店及零售業為例,指出各行業可與政府合作,為遊客提供安全衞生、無疫的體驗。
楊教授表示:「抵抗新冠肺炎將是一場持久戰,但在控制及緩和疫情的同時,我們可以在香港達致一種『新常態』。要邁向無疫香港,關鍵是善用可持續的創新措施及堅守社交距離的文化,進行跨界別協作,以抓緊危機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