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香港特首選舉結果,林鄭月娥得票777張,雖不到1200票總數的三分之二,比第二名的曾俊華卻是多出一倍有餘。最感失望的該是胡國興,有無被泛民玩殘(被遊說出來競選,還用了第二多的提名人票,最後卻一面倒被遺棄)的感覺,外人有此觀感,他是否也有此感受?套句俗語來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對曾俊華來說:雖被民調領先而自我感覺良好外,最後卻輸了選票倍數之差,又會有何感受?如果他有阿Q精神,大抵會說:老子的民調比你高。可是畢竟選舉的事很現實,民調再高也只是虛榮,不是實在的事。如果他搶著僥倖的心理,明知勝算幾乎零,也要一試,那還沒什麼,否則,參選只為給某些人痛快,除此之外想藉此來充當反對派的英雄,選舉過後,有無機會恢復自我閒散的性格?又或是被推上戰車繼續當反對派的英雄?恐怕是不由他不去想的問題了!
反對派爭取到325名選委
觀察這次的選舉,最值得關注的事是儘管選舉的雜聲和過去一樣,沒有停過,但選舉的正能量展示卻是百折不撓。就選舉的事實去論斷,儘管反對派硬指選舉委員會是不民主的小圈子選舉,但他們卻沒放棄在全線助功能團體選委競選,而且還在某些界別大有斬獲。
像上屆選舉,反對派便成功取得二百多選委提名何俊仁,這次也成功取得325張選票,分別提名曾俊華與胡國興。由此可見,反對歸反對,參與特首選舉卻沒放棄。
從反對派成功爭取到325個選委的事實去看,不也說明了選委選舉是公開公平的,否則他們怎會在某些界別有勝出的機會?理論上,他們完全有公平公開的機會可以爭取到1200票的多數,不支持他們的界別歸根究底是不認同他們的政綱。
像他們全力以赴搞佔中,後果是嚴重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試想想在選委功能界別中,工商金融界別的團體所佔比例少說也不少過一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反對派無法逆轉他們長期的劣勢,除非他們先爭取到工商金融服務界的認同他們的所作所為。
搞佔中失去民心
由於反對派的政治行為愈來愈離譜,最近更搞分裂國家主權的極端行為,搞了佔中又搞假宣誓,這些極端政治導致絕大多數的港人與團體反感,可以從反佔中,保普選的大聯盟簽名運動,簽出了183萬人,對比支持佔中與真普選的簽名人數只有78萬人,足見他們失去民心的趨勢已出現江河日下。也反映在特首選舉,不是嗎?
過去他們還派出泛民自己的候選人梁家傑和何俊仁,到了這次,再也不見泛民派出自己的候選人,只能借殼上市,想用曾、胡魚目混珠,效果是適得其反,要不是他們企硬推舉曾或胡,兩人的機會恐怕還不致那麼糟。林鄭能一面倒獲勝,其中一個因素是被反對派迫出來的政治效應,因為建制派見反對派搞兩極化的選舉,別無選擇,迫得自己非要團結集中票源支持林鄭不可。
總之,特首選舉觀察所得,反對派的失勢已洞若觀火,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選舉策略錯誤。其中一個最重大的錯失是將自己的政治定位投放到與中央對立,《基本法》第43條明文寫出:特首是代表中央與港人來管治香港的,是代表中央的特區行政首長,可以將自己與中央對立,不必在政策上、行政上得到中央的信任嗎?正是因為他們變成逢中必反,而香港不但是中國主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連物資與人力資源也只有互利,港人眼晴雪亮,他們這樣不可理喻的政治立場,能得到主流港人的認可嗎?
取得中央信任 才能雙贏
其次,如果對比三人的選舉政治論述,林鄭一再強調兩點:第一,要取得中央的信任,才能有雙贏的執政效果;第二:不做助長撕裂社會的事。為了證明自己在許多重大政府工作推出前,都會與中央有很好的溝通,而且也因此而取得中央的信任與支持,令到香港與中央的關係順暢,為香港的安定繁榮一直維持不變。她以自己的工作記錄作證,也因此取得777名選委的支持。
反之,其他兩位候選人卻一再陷入反對派的政治漩渦。反對派最弄巧反拙的是把自己信任兩人的地方說成兩人敢當反對派的代理人,敢向中央說不。無形中反對派已把兩人推到和中央的對立面,處此情況下,選委還能支持兩人嗎?
第三,說到不做助長社會分裂的事,顯然林鄭是有感而發。她深知反對派最長於攪局,過去正是因為長於搞遊行示威,搞抹黑,混淆真假議題,而發動反政府反中央,鬧成支持與反對中央的人群分成兩派對立。看清了反對派的伎倆後,林鄭在競選中對症下藥,說自己當選後,要看清社會形勢有無可能分歧對立,若形勢不利於推動重大改革,不會去碰,以免為反對派製造反中亂港的機會。同時,也不要因此影響自己的民意支持。
她這話可說是由過去第23條與第45條政改方案所得到的教訓,可說是有感而發,這點也是她成功取得777票的原因。可說她當選不是被抬出來的,是她爭取來的!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