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全球華人社會的天之驕子,這個僅有幾百萬人口的「彈丸之地」也被稱為大中華地區的電影天堂。20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的港產片在幾十年間累積了驚人的口碑和實力,但卻也在近十幾年突然走向了低谷。
投資電影若要收回成本,投資額必須只佔票房的三成左右,亦即投資3,000萬就已經需要約一億票房。在香港電影業不景氣的今天,票房過千萬就已經大肆慶祝,於年產量而言,香港電影如今年產約20多部,與80年代到1993年香港電影「黃金十年」的200多部相比,差距甚遠。
面對香港電影的窘境,不少香港導演都選擇「北上掘金」,自從2003年CEPA(中國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簽定,催生了中國大陸與香港合拍片模式,合拍片成為了香港導演的首選。香港大師級導演杜琪峰近年也加入合拍片大軍,最近新作《三人行》在6月24日於中國大陸率先上映,香港則在7月14日上映。《三人行》秉持一貫港式警匪片風格,由杜琪峰執導,游乃海監製,趙薇、古天樂、鍾漢良領銜主演,講述了醫生、警察、悍匪在醫院發生的故事。這並非杜琪峰首次執導合拍片,2011年,他以《單身男女》進軍內地,成為銀河映像(杜琪峰的電影公司)真正進入大陸市場的第一部合拍片。
曾堅守港片市場15年
與其他香港一線導演如徐克、王家衛、陳可辛、爾冬陞等人相比,杜琪峰被外界評為「北上最晚」的導演。他曾說過,如果可以,他希望一輩子只在香港拍攝電影,也如他所言,他曾堅守低迷的港片市場15年。早先一步進軍大陸市場的導演,都已經在大陸取得了巨大成功。《寒戰》、《桃姐》、《一代宗師》、《龍門飛甲》等合拍案例的成功,也讓香港電影人重新找到自信與方向。曾加盟銀河映像的鄭保瑞也憑藉兩部西遊記題材的電影在大陸取得「雙十億」票房,香港導演在大陸一時混得風生水起。而剛過去的賀歲檔期,周星馳導演的另一部合拍片《美人魚》票房更史無前例超過33億人民幣(約5億美元)。杜琪峰說:「我覺得時候到了。」
如今香港電影的傾斜度已經慢慢偏向大陸,在他看來:「很多人現在講香港電影是不是消失了。其實不是,是進入了裏面,變成了內地電影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香港電影工業北移就像是昔日香港公司北上設廠一樣,以後要成為一個導演,不可能不依賴大陸市場。大陸電影市場多年來以驚人速度發展,2014年電影票房達到440億人民幣,今年有人估算可能會突破600億人民幣。好萊塢電影《魔獸》(Warcraft)上映第一週已經收獲10億3千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大陸市場擁有的投資額與觀眾量是香港不能比的,而投資者也都把重點擺到大陸,這導致香港近年出現的都是一些小品製作。
產業需要 vs. 情懷需要
未來香港電影發展會有兩方面,他說:「年輕人的小品電影,圍繞着本土的文化和思維。如果說香港有哪裏比內地有優勢的話,那就是對於年輕人,對於有志於發展電影的人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地方,創作上講什麼都可以;而老一批的電影人,一定是以市場為重心,因為香港已經沒有人大額投資拍電影。如果你不依靠大陸的話都不能開戲,一切都是形勢所逼。電影其實就是一門生意,有些人保留一些香港電影的傳統,或者本土的風味,保留些香港的元素,那頂多也就是幾百萬,難道每一部都拍成《天水圍的日與夜》嗎?許鞍華那種拍法是很厲害,但是這不是產業上的需要,是情懷上的需要。」
如今的香港電影已經不再是輝煌年代,無論在投資上,還是氛圍上,香港電影的發展都已經緩下來。香港電影要有合拍,才能進去內地市場,這是首要條件,也正因為這個條件,使得香港電影的氣氛不太活躍。凡是合拍片,就要有大陸元素、大陸演員、大陸團隊。當整個業界氣候變成這樣的時候,原有的香港「黃金十年」就移到了內地,變成內地的「黃金十年」。香港還是有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在做事,只不過是去了內地工作,香港電影已經變成內地的一部分。
香港電影從90年代開始慢慢沒落,片源貴,演員也貴是一部分原因。此外,有些演員和導演去了好萊塢,香港演藝從頂峰衰落下來,投資人根本賺不了錢,慢慢港產片就開始變少了。當本土票房不夠的時候,外語片就會變強,這是恒久不變的定律,日本、台灣也是這樣。本土生產力不強,外語片的市場就會變大,香港一部外語片能拿到幾千萬的票房,證明不是香港人沒有消費力,而是香港電影沒有讓消費者覺得過癮或者新奇的地方,現在都是小品戲佔多數,質量不同,年輕人也就只能做一些本土文化的事。
到內地拍電影,香港電影人面對的首要問題肯定是「送審」的難度。杜琪峰也不例外,但他對此抱有一個正面的看法。他表示:「現在整個電影形勢都是往內地發展,要想進入內地電影圈,就必須要遵守遊戲規則。審核的重點有幾個:暴力、色情、政治、宗教。以前在香港,習慣想什麼就做什麼,偷蒙拐騙、沒良心、殺人放火、裸露鏡頭都可以,最多也就判上三級電影,最終都能上映。內地的情況卻不一樣,沒有分一二三級,不能上就是不能上,在那邊要政治正確、正面的意識形態、健康積極、做壞事的人一定不能逍遙法外。在香港取笑特首,取笑誰都可以。香港電影人習慣的一套創作上的想法、材料和表達,反思社會問題,在內地需要迂迴表達。」
電影內容與審查間的平衡
而事實上,杜琪峰也在堅持電影內容與審查中做到了難得的平衡。杜琪峰執導的陸港合資電影《毒戰》是以毒品為主線的警匪片,2013年在大陸上映,幾乎整部電影都用上大陸演員、大陸城市作為拍攝背景,最終以1.5億人民幣的大陸票房完成自己在內地的「警匪首秀」。這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詳細刻劃吸毒細節、藏毒手法、死刑等敏感題材的影片,也正是杜琪峰最擅長處理的題材。曾有人讚揚,《毒戰》代表着,杜琪峰逐漸摸索出在合拍片中,尊嚴生存的遊戲規則。
那合拍片是否就肯定能賺錢呢?據了解,內地一年有200多部電影上映,與香港「黃金十年」時期相若,但能賺錢的,佔其中一成也沒有。最後杜琪峰也寄語香港年輕電影人﹕「內地一年投資數百部電影,要投資者相信你,最重要的還是成績。不管是在香港或是內地,都必須先有成績。別人相不相信你,演員相不相信你,看的都是成績。」
原刊於獨家評論微信平台,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