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李子建教授:重新思考教育的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的啟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提出將環境教育納入所有學校課程是迫切的事情,人類須重新學習與受創的地球互相連結,忘記導致生物多樣化損失和氣候變暖的傲慢。

今年2021年11月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獨立的國際委員會發表《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報告。文件內容豐富,對我們思考教育的未來有重要的啟示,本文僅就其中小部分內容作初步介紹,以及提出問題一同思考。

聯合國指教育須加強公益元素

該文件所提及新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必須以人類權利為基礎,以及基於非歧視、社會公義、尊重生命、人類尊嚴和文化多樣性(UNESCO, 2021, p. 3/187)。文件的執行摘要(中文版)進一步說明新的社會契約所強調人權包含下列廣泛原則:「包容」(inclusive)、「公平」、「合作」、「團結」(solidarity),以及「集體責任」和「相互關聯」等(中文版、頁7;p. 18/187)。

此外,整個文件提出兩個基本原則,分別為「確保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和「加強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和共同利益的教育」(中文版,頁7)。文件的第二章提及我們的星球處於危險之中(p. 39/187),指出我們在物質生產、消費和廢物方面已超越(可參考So, Chow & Lee, 2019; p. 40/187),我們已明顯感受到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及對生態的威脅。筆者希望就文件內一些與生命、環境和價值觀教育相關的議題提出讓大家一同思考未來的方向。

我們的星球處於危險之中,在物質生產、消費和廢物方面已超越地球的承載力。(Shutterstock)
我們的星球處於危險之中,在物質生產、消費和廢物方面已超越地球的承載力。(Shutterstock)

人類重新學習與已受創的地球互相連結

第一,文件雖然提出我們已開始實行生態為本取向的教育,而且環境教育已實行數十年(Lee & Efird, 2014; Lee & William, 2009;李子建、黃宇、馬慶堂,2010),政策與實踐、政策目標與結果之間仍存在不少的分隔(disconnect)(p. 34-43/187),因此該報告在眾多的建議中,提出「將環境教育納入所有學校課程」(王靜,中國網,2021-11-17)。

文件建議課程要幫助學習者重新學習人類與已受創的地球互相連結,忘記(unlearn)導致生物多樣化損失和氣候變暖的人類傲慢(p. 33, 73/187),而且可以考慮把課程內容和取向重新野化(re-wilding)(可參考《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2018-07-06),也可以考慮加入跨代對話,交流彼此知識和實踐經驗(p. 66, 73/187)。

過往環境教育傾向視環境作為學生學習而服務的載體,並不足夠令學習者領導人與環境的互惠和互相依賴的關係(p. 112, 115/187),新的環境教育則可視「生態圍」(biosphere)作為學習空間(p.117, 120/187)參考地方本位教育(place-based education),讓學習者身處的社區及其環境作為學與教的起點、培養學生關懷社區、欣賞社區的自然環境,以及積極改善社區的環境素質(吳清山,2018;洪萱芳等,2016)。

如果我們加強學習者與社區大自然環境的聯繫,以及他們改善環境的行動力,他們的經驗會成為知識的來源之一,亦可以透過不同實踐方式,把生命、環境和價值觀教育所含蘊的「知、情、意、行」的元素,即把知識、情意和行為,以及把個人的生命(生存和作為地球的一分子)與社會、他人和地球的福祉有機地連繫起來(王秉豪等,2016;Lee, 2020;Lee, Yip & Kong, 2021)。

新的教育社會契約

文件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一起學習和思考。香港教育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最近安排了第一次的線上會議,有幸邀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未來學習和創新總監Sobhi Tawil博士以「在過去的承諾和不確定的未來之間: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Between Past Promises and Uncertain Futures: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為題作分享,以及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處Ethel Agnes P. Valenzuela總監、香港教育大學麥博思院長、甘國臻教授和曾寶強教授作為論壇的嘉賓,讀者有興趣可進一步參考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報告及《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執行摘要。

參考資料: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未來委員會(2021)。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國際教育未來委員會報告。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 (2021). 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Futures of Education. France: UNESCO.
  • So, W. W. M., Chow, C. F. & Lee, J. C. K. (2019).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ducation for wast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Singapore: Springer.
  • Lee, J. C. K. & Efird, R (2014). School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ross the Pacific.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 Lee, J. C. K.  & Williams, M. (2009). School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ommunities: Experience with younger children.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 李子建、黃宇、馬慶堂(2010)。校本環境教育的設計與實施—邁向可持續發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王靜(2021,11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重新思考教育的未來。中國網。取自http://guoqing.china.com.cn/2021-11/17/content_77876889.htm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2018年7月6日)。大自然若能自由奔放,結果可能精采絕倫。取自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3439.html?utm_source=natgeomedia&utm_medium=article&utm_content=Share_3439
  • 吳清山(2018)。教育名詞-地方本位教育。教育脈動,2018-06(14),頁1。
  • 洪萱芳、顏瓊芬、張妤萍、洪韶君(2016)。以偏鄉國小為場域之地方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省思。科學教育學刊。24(3),頁299-331。
  • 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歐用生主編(2016)。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香港: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Lee, J. C. K., Yip, S. Y. W., & Kong, R. H. M. (Eds.). (2021). Lif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Greater China.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作者簡介

李子建教授於2010年加盟香港教育大學(前身為香港教育學院),現任學術及首席副校長及課程與教學講座教授。研究範圍包括:課程與教學、環境教育與地理教育及學校改進等,積極推行教育研究及發展計劃,過往取得不少校外撥款。

李教授著作甚豐,曾編輯及出版超過25本書籍、百多份論文及篇章等,亦是多份本地、地區及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編委或顧問。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並兼任「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研究員,亦現為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卓越教學發展中心聯席總監及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聯席總監。

本文所發表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立場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