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校訓:博學篤行

作為如此多高等學府所選用的校訓與院訓,「博學篤行」表明了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以及世人對實踐所學的重視。一句校訓,連結了校內與校外,難怪獲得了這麼多辦學者的歡心,可謂實至名歸!

什麼是「校訓」?《辭海》以為校訓是「學校規定的對全校師生員工有指導意義的應該共同遵守的訓詞。是學校倡導的一種風尚和行為準則」,《國語辭典》指出校訓是「學校教誨誡勉學生的訓辭」。在資訊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我們也不妨看看百度百科的定義:「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一個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文內介紹了中外學校校訓,校訓的比較,校訓的創作,校訓的作用。」結合以上三段解說,可作如此歸納與總結:校訓乃是一所院校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準則與追求,一方面是辦學理念的反映,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的訓勉。

朱熹《大學章句》(明正統時期經廠刊本)
朱熹《大學章句》(明正統時期經廠刊本)

這些都是「博學篤行」的支持者

華語地區的高等學府,校訓院訓多來自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孔門儒家積極入世,着眼於人性的光明面,最適合用來勉勵年輕人。因此,尤其是《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最受學院歡迎。例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校訓「博文約禮」,典出《論語》,語凡三見,分在〈雍也〉、〈子罕〉、〈顏淵〉之篇。山東大學的校訓是「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後句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名篇「知言養氣」章。《大學》、《中庸》並見《禮記》,至南宋時朱熹取之與《論》、《孟》合為「四書」。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校訓「止於至善」、聯合書院的院訓「明德新民」,皆出《大學》。至於《中庸》,在第20章,有一段文字頗受高等學府歡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以下兩岸三地院校,皆用上了此句作為校訓或院訓(參自維基百科):

  • 安徽大學:至誠至堅 博學篤行
  • 廣州大學:博學篤行 與時俱進
  • 湘潭大學:博學篤行 盛德日新
  • 貴州大學:明德至善 博學篤行
  • 山東師範大學:弘德明志 博學篤行
  • 安徽師範大學:厚德 重教 博學 篤行
  • 西南政法大學:博學篤行 厚德重法
  • 東北農業大學:博學篤行 明德親民
  • 南方醫科大學:博學 篤行 尚德 濟世
  • 北京外國語大學:兼容並蓄 博學篤行
  •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博學篤行
  • 香港恒生大學:博學篤行
  • 台灣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在諸校訓語之中,以台灣中山大學的「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最引人注目。台灣中山大學本出國立廣東大學,在1924年成立之時,孫中山親題此十字校訓。後在台灣復校,仍以此十字為校訓。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徽,呈圓形的設計仿如古代銅幣,中有院訓「博學篤行」四字。
香港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院徽,呈圓形的設計仿如古代銅幣,中有院訓「博學篤行」四字。

博學篤行的雙重意義

台灣中山大學的校訓是《中庸》此句十字並出,其他院校皆簡約為「博學篤行」四字。校訓的長度,足夠即可,「博學」與「篤行」,說的就只有兩回事,目標更為清晰明確。

「博學」很難做到,但不難理解。博學是廣泛的學習,豐富自己的學識。在每一所高等學府裏,學生術有專攻,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教育學院、社會科學院等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不同學院裏有着不同的主修,四年大學修讀無數多的學科,學術上的博學理應不難做到。

當然,博學不只限於主修學識的專攻,通識也是能夠博學的關鍵。通識教育教曉我們在主修學科以外的知識,打開了學生的眼界。我在求學階段讀了幾個通識科目,「中西文化特質比較」、「中國哲學主流思想」、「社會學與現代社會」等,從中所學到的知識,有時比起主修科目的更為牢記在心。大學通識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批判思維並非肆意批評,無的放矢,而當有着豐富廣博的學識,才可以就事情作出理性思考與分析。

「篤行」才是難處所在。《中庸》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宋代朱熹《集注》以為「學、問、思、辨」四者,乃是「學而知也」,是為一類。至於「篤行」,則是「固執而為仁,利而行也」。簡言之,博學是指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乃是要有目的地提問,慎思是要學習全面地思考,明辨所指為清晰的判斷。前面四者是學習,「篤行」則是用學習所得知識和思想以作實踐。

《四書集註》(明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統經廠本)
《四書集註》(明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統經廠本)

「篤行」的難度

「篤行」二字,貴乎將所學實踐。這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實踐所學,使所學能夠落實,達到了「知行合一」之境。大學之教,學生所學,究竟如何實踐,才不負「篤行」二字?以學士學位課程而言,香港中文大學共有71個學系,那麼職業是否只有71種?如果大學生畢業後沒有從事與主修學科相關的職業,那麼他又如何能夠做到「篤行」呢?

「篤行」看似與「學以致用」四字相關。我曾經聽過有人問理學院、工程學院的學生:「你們畢業後會成為科學家、工程師嗎?」學生回答說:「有許多同學在畢業後沒有從事與科學或工程相關的工作。」我對這個答案並不感到晴天霹靂。有些工作,如醫生、律師等,帶有很強的專業成分。如果醫學院和法律學院的畢業生不當醫生或律師,實際上是浪費了政府的資源。可是,更多的學科,學生讀畢了也不過是開始,學以致用遙不可及,也似乎談不上「篤行」了。

那麼大部分學生都做不了「篤行」嗎?如有這樣的想法,看來是不甚明瞭「篤行」二字。實踐所學,不必只是課堂上修讀主修的學科。在大學裏,形式與非形式教育同樣重要,由此所學到的每件事,無論大小,以及當時看起來的重要性,假以時日,反過來必會影響日後所行的每一段路。例言之,求學時期參與了系屬會的學生活動,學到了許多與人相處的技巧,以及籌辦活動的方法。這些與主修學系無關,也很難談得上蘊含着學術成分。可是,如果能夠在日後工作時候運用上了這些方法與技巧,也是「篤行」的一種表現。

博學,使我們滿腹經綸;篤行,使我們學以致用。二者結合,乃是一眾大學對畢業生的期許。學問是一種「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機會何時來臨,可讓所學而加以實踐。「博學」在先,「篤行」在後,如不「博學」,到了機會來臨的一刻,也就不能「篤行」了。

作為如此多高等學府所選用的校訓與院訓,「博學篤行」表明了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以及世人對實踐所學的重視。一句校訓,連結了校內與校外,難怪獲得了這麼多辦學者的歡心,可謂實至名歸!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