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麗色彩 立體塑型 魔鬼細節 精妙構圖

各種亮麗色彩和諧共處,精心設計的構圖,不同幾何圖形的巧妙佈局,與細緻的光影對比。一切都經過畫家悉心規劃。

承接上文:〈牛奶麵包 簡單平凡 日移影動 恆久如一〉(「維梅爾」系列三之一)

上星期跟大家探討了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圖1)的意涵,感受畫家那沉穩舒逸,平凡中見永恆的寧靜美。

(圖1)《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 ,寬 41 cm, 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 ,寬 41 cm, 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色彩和諧 構圖平衡

此畫看似簡單,是什麼讓她有這麼大的魔力,成為維梅爾的重要代表作?維梅爾出名構圖嚴謹,此畫有什麼構圖秘訣?他用了什麼手法,把女僕描畫得如此立體,像一尊雕塑似的立在窗前?有繪畫經驗的朋友一定知道,一片白牆有多難畫,維梅爾如何把此白牆畫得這麼吸引,不會被前面色彩豐富的人物與靜物搶了鋒芒?這麼和諧寧靜的氛圍,又是靠什麼營造出來的呢?

靠的是各種亮麗色彩和諧共處、精心設計的構圖、不同幾何圖形的巧妙佈局、與細緻的光影對比。一切都經過畫家悉心規劃,就讓本文與大家一一分析。

明亮調和 活潑自然

喜歡此畫,首先吸引筆者的是其亮麗色彩,與透過玻璃窗灑進來的陽光,陽光在白牆上投下漸變的陰影。

前景人物與靜物充滿色彩,有維梅爾最愛用的黃色與群青色(ultramarine),艷而不俗。女僕明黃緊身小上衣配藏紅色半腰裙,腰繫群青色圍裙,衣袖捲起,在臂上套上一對苔蘚綠色工作手袖,正好是明黃與群青調和而成的顏色,從群青色圍裙順利過渡到明黃色緊身上衣(圖2)。

(圖2)《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細緻呈現女僕衣服縫接,各種衣料質感與不同顏色),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2)《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細緻呈現女僕衣服縫接,各種衣料質感與不同顏色),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桌面鋪了同色系洗得稍微發黃的石青色桌布,揭開了的紺青色蓋麵包布隨手搭在桌邊,近牆有一隻釉色深藍的瓷罐。維梅爾豪闊地在畫面上掃上大量貴重的群青色,調和出不同明豔程度的藍。

女僕手拿的陶罐與桌面的陶鍋保持紅土原色,在棕色中帶着濃濃的紅,和應了藤製麵包籃的棕色與女僕半腰裙的藏紅色(圖3)。

(圖3)《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牛奶與麵包),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3)《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牛奶與麵包),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桌上的靜物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維梅爾悉心為那些麵包,藤籃邊緣與陶罐口點上一點一點白油彩,營造出細緻的反光效果(圖4),整個桌面就在他筆下一點一點地活起來。

 (圖4)《倒牛奶的女僕》(局部,麵包特寫),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4)《倒牛奶的女僕》(局部,麵包特寫),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圓形舒服 方形安穩

桌上的物件都是各種圓形:圓形的陶罐、陶鍋、圓形的麵包與藤籃。女僕的身體也是圓鼓鼓的:圓潤的腰肢肩頭、飽滿的額頭與圓形頭巾。

對比桌子的方角,線條縱橫的窗框,牆上的方形藤筐、金屬小提桶與一幅方方正正的畫框(圖5)。

(圖5)《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玻璃窗跟牆上的藤筐與金屬提桶),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5)《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玻璃窗跟牆上的藤筐與金屬提桶),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畫面左上這些方角形,又跟右下地上四四方方的暖腳小爐,與臺夫特藍白小方磚相互呼應(圖6),為畫面帶來平衡穩定。

(圖6)《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地上的暖腳小爐與藍白瓷磚),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6)《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地上的暖腳小爐與藍白瓷磚),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中間的主角都是圓形的,溫暖舒服;周邊環境都是縱橫的方正線條,安穩踏實。

穩如磐石 莊嚴偉大

女僕堅實的身體穩如磐石,像一尊雕塑似的,莊嚴的站在畫面中央,正中點是她的腰身(圖7)。維梅爾以尊重的手法,讓觀者從下稍微往上,仰視這位勞動婦女。

(圖7)《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圖7)《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從左下貼牆桌角往上,畫一條直線,沿女僕倒牛奶的手走到她的帽緣(圖8,A線),直到畫面頂端。再垂下一條直線,剛好就是女僕畫面身體右緣,構成一個三角形,畫面一切活動與明豔色彩都在這三角形內。除了地面的暖腳爐,右面畫面相對空白,平衡了中間密集的畫面。在三角形的頂端畫一條直線到右前桌角,剛好就是女僕的視線(圖8,B線)。

(圖8)《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圖8)《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玻璃窗的橫條,每一條都指向女僕倒牛奶的手(圖9)。

(圖9)《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圖9)《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1658,帆布油畫,高45.5 cm,寬 41 cm,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Vermeer, Rijksmuseum.

筆者參照多位藝評家分析,另加自己一些推敲觀察,才找出這麼多巧妙之處。這些構圖肯定都經過維梅爾的精心設計,不可能是巧合。透過這些暗示線條,畫家引領觀者目光,點出畫面主題;同時統一畫面,不會變得散漫無章。

厚重油彩 立體塑形

另一個吸引筆者的重點,是女僕身形非常立體。不禁非常好奇,要找出維梅爾是怎樣做到這個神奇效果的。

首先畫家利用厚重的油彩,差不多像雕塑似的,一筆一筆把女僕的臉,她的頭巾與上衣「堆疊」起來,形塑出一個立體形態(圖10)。

(圖10)《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女僕的臉),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0)《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女僕的臉),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接着維梅爾在女僕臉龐與身體背光部份打上適當的陰影,再在她周圍以光暗對比勾出她的輪廓,讓她更形立體。畫面左面她的身體與頭部是光的,對比背後的牆是暗的。畫面右面剛好相反,她的身體是暗的,背後的牆是光的(圖11)。畫家在這裏其實沒有如實反映自然。細想左面的白牆跟右面的光暗度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距。但大家被整體畫面的自然效果吸引,很容易就接受了其合理性。只可以說是畫家技巧高妙。

(圖11)《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女僕身體與周邊的光影對比),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1)《倒牛奶的女僕》(局部,女僕身體與周邊的光影對比),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光是白牆?充滿細節!

就是後面的白牆,維梅爾也沒有鬆懈,他肯定是一個極品完美主義者。看看他怎樣描繪陽光在牆上的投影,從暗到亮細緻的漸變,端的是光影高手,大師中的大師。就是牆上的細微裂痕、釘孔與陽光投在釘子上的三角形影子(圖12);玻璃窗最右那一行上面第二格破了一個洞,在窗框上投下更明亮的光影;第三格玻璃有裂紋(圖13)等等,每一個細節,維梅爾都沒有放過。怪不得他一年只可以完成兩三幅這麼小的畫作,端的是慢功出細貨。

(圖12)《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牆上的釘子、裂紋與光影),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2)《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牆上的釘子、裂紋與光影),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3)《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玻璃窗的破洞與裂紋),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圖13)《倒牛奶的女僕》(局部,玻璃窗的破洞與裂紋),維梅爾,荷蘭國立博物館。The Milkmaid (Close Up), Vermeer, Rijksmuseum.

在這麼小幅的畫裏,畫出這麼多細節,這麼美又這麼自然的一刻,維梅爾的技法不容否定。但最終此畫讓人喜愛,讓維梅爾躋身西方畫壇大師之列的,是他畫面裏寧靜安詳的氛圍。透過描繪平凡的事物,婦女日常的生活,他為平凡賦予尊貴,讓日常成為永恆[1]

下周與大家分享維梅爾其他重要畫作,總結他的獨特風格,嘗試分析為何他去世兩百多年後才得到藝史家注視,近代歡迎程度更有增無減。下周再會!

註:

  1. 想多了解此畫的意涵,請參閱本欄上周〈牛奶麵包 簡單平凡 日移影動 恆久如一(維梅爾三之一)〉一文。

「維梅爾」系列三之二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