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布拉姆是天生的利他主義者,他喜愛說法與幫助別人,但亦明白有些人根本無從協助。知道何時能夠幫忙,何時卻愛莫能助,是讓慈悲帶有智慧的重要一環。
讓心做好聽法準備
幾年前,一對年輕人到覺智寺尋求阿姜布拉姆的輔導,他們即將結婚,但希望先解決一些潛在的問題。他們問到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阿姜布拉姆先予以感人而意味深遠的悠長回應,然後再順勢講到兩性關係中的常見問題。對話結束時,這對訪客都被他的關愛和慈悲感動得流下淚來,因為阿姜布拉姆讓他們的心先作好聽法的準備。
這對訪客離開時,阿姜布拉姆看見他們身後一名男子正不耐煩地來回踱步,於是對他說:「你要是想跟我談談,現在便是時侯。」男子走上前,請阿姜布拉姆祝福他擁有運氣與財富,接受過簡短的祝福,他便馬上離開。
那男子走後,阿姜布拉姆對身旁的僧人待者說:「他沒法看見真正的財富。」他知道對於這些只追求好運與錢財的人,也就只能幫到這裏了。這是最少到現時為止,他都難以提供協助的好例子。
另一次,阿姜布拉姆需要處理一名掛單僧人觸犯了基本比丘戒律的問題。見他已經苦惱得一直哭泣了,阿姜布拉姆並未予以斥責,他需要的是體諒和關心,並非別人再使他更加難受。阿姜布拉姆對他表示同情,並嘗試挽救他的出家生涯,為疏解這名僧人的困境,更想盡了一切辦法。
慈悲體諒邁向靈性
可有時事情實在太難辦到,不管阿姜布拉姆如何努力,該名僧人最後仍是還俗了。明智地慈悲,是明白就算已盡全力,亦並非必然能夠獲得理想的結果。
儘管如此,這次事件反映了阿姜布拉姆對戒律──佛陀制訂的出家規則的態度:總以慈悲作為執行的指標。不過早定論並將人輕易定罪,先去看看涉事者是否有可能委實無辜。若能想想對方或許其實情有可原,事情便往往遠非驟眼看來般的嚴重。
慈悲亦是覺智寺的首要「家規」,是僧人們應有的威儀與行為的基本指引。阿姜布拉姆最着重的規則是:「無論何時都保持仁慈並不作批評,着眼於自己的修行,不對別人的行為作出評價。」這清晰地表明,規則只為指引新到的僧人及讓寺院順暢地運作,並非為指責別人提供依據。當他人犯了錯誤,我們要麼不予追究,要麼以慈悲和體諒的態度與其討論。
我們都會犯錯,亦容易因為自己的弱點與積習而誤入歧路。只有當別人待以慈悲與體諒的時侯,我們才能有最大的力量去摒棄不善的根器,並邁向靈性發展的又一高峰。
本文摘錄自《慈心蔓延》一書,本社獲覺智國際基金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