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的所見
早前有機會與十數位學生一連四天到台灣作藝術交流,在這裏分享當中的幾個片段。說的並不是去了那裏,學到什麼,而是一些生活點滴。
早上在機場集合的時候,同學們已經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首先是電話卡,分別有電話已有漫遊服務的,也有家人已安排好另一張供更換,而無需等待到酒店才用無線網絡使用。其次是新台幣,他們已準備好「足夠」的「盤纏」,也許是家長擔心當地兌換不便,但比我預期的還多,也不像我們這些慣常到台灣才兌換。也有孩子因住得偏遠,家中爺爺嫲嫲接了他到酒店住宿一晚,然後早上送他到機場。
要回應愛你的人──感恩
就着這幾天的觀察和與孩子的互動,那三天的晚上,我都跟孩子們作個總結。
第一天告訴同學們「要感恩」,他們能夠來得到台灣,是幸福的一群,因為更多的同學來不到。他們的家庭為什麼不讓子女參加呢?我們不知道,可能覺得如果用這些花費,放在其他地方可能更乎合家庭需要。然而參與這個交流團的同學父母,為什麼又讓他們參加呢?他們的家庭也有其他需要,但仍然讓他們參加,就是因為家人重視他們的需要,簡單來說,就是愛他們。同時回應我在機場所見,我告訴他們,校長第一次離港交流已經是19歲,自己旅行也已是出來工作的時候了,但他們當中已有好些去過台灣數次。所以,第一需要懂得感恩,並有適當的回應,例如跟父母說多謝,買一些手信給他們,並跟他們說”I love you “。
儘量不要麻煩別人──同理心
第二晚希望他們能夠「盡量不要麻煩別人」。乘搭飛機時,不少旅客都會詢問機艙服務員拿取毛毯、枕頭。有孩子看見別人詢問機艙服務員拿取汽水,於是他也「有樣學樣」,也許過往家庭旅行時也有類似的習慣吧!乘搭旅遊巴時,導遊說使用房間的注意事項,說到床鋪、毛巾、牙刷、沐浴露和垃圾等,我們整個團有百多人,只要每人用一次,三天每樣東西就要換480次,不但耗費資源,也勞煩了別人,所以如果自己有帶備,就不要用酒店的;如果可以的話,垃圾盡量執拾妥當,保持房間整潔。有孩子因為電視遙控不好用,向領隊尋求協助,領隊說沒問題,讓他先處理其他團員的事再回來幫他。於是在晚上總結的時候,我教導他們,你看看領隊到處走來走去,還要服務其他人,如果用不着,就別打擾人了。無論是機艙服務,還是酒店房間的使用,我們並不是不可以享受那些「權利」,但是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而且更要考慮會否會勞煩到別人,使別人額外花太多心力。有些孩子聽到這裏面露不解之色,我說,凡做每件事情,如果是在要求人、或是和其他人有關係,都要有「同理心」,考慮對別人的影響。例如我們的飛機上大概坐了多少人呢?二百人左右吧,那麼服務員有多少個呢?五六個吧,即一個服務員大概要照顧40多個乘客,而如果一個要「可樂」,一個要「雪碧」,一個要「蘋果汁」,老人家要喝茶,另一位又要暖水吃藥,有一個覺得太熱要冷開水,還要記着每位乘客的位置⋯⋯如果是同學自己,又能否做得到呢?這樣,他們才點點頭。
餐桌禮儀──禮讓
第三晚跟他們說「餐桌禮儀」。看了幾次孩子們吃飯的情景,不得不提。我說當有餸菜送到面前的時候,理應先給長輩(例如老師)起筷,同時也應主動替其他人盛飯舀湯,還有也要留意想吃的不一定要多吃,要等,要讓,甚至讓人吃光。說到這時,有孩子「吓」了一聲。我很明白那一聲「吓」的意思,但我仍說是呀,這可能有點困難,尤其遇到想吃的東西。不過這又不是最後一餐,我們也不會餓死,每日三餐,一年有3 x 365日那麼多餐,總有機會再吃呀。然後又借題發揮,「也許你會覺得很蝕底,但世上有一個人最蝕底,知不知是誰?」於是又再簡單說一遍基督教的救恩。為什麼要服務他人,放餐具盛飯,甚至夾餸菜給別人呢?因為《聖經》裏主耶穌也是這樣教導我們,他們即時懂得回答為門徒洗腳。我說﹕「那麼你做這些同洗腳邊樣容易啲?」
教育在現場
三晚完結都和他們祈禱,看見他們有時很專心又點頭,已經很好。教育是很奇妙的東西,是要將很多不同的東西互相連結,將知識、技能、態度彼此產生關係,從而讓學習者能分析整合總結,綜合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生的場景不一定在教室,也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中,知識最後如能連繫回到價值觀或學校辦學理念之時,那就是實踐真實的教育。這趟旅程,我還沒說到實際的交流活動,單單寫側面的生活點滴,正是因為學習就在生活當中。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