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先秦至明朝,科學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前列位置。然而,在中華文化的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不是科技,而是人文,其中尤以文學為最。早在先秦時代已有優秀詩作流傳於世,並由編訂於春秋時代的《詩經》總其成,收錄了前人作品共305篇,是為最古的中國詩集。
一、詩歌教育的功能
此後,優秀詩人輩出,如戰國的屈原、三國的曹植、東晉的陶淵明等,佳作如林。詩歌發展至唐朝,達到了另一高峰,世稱「唐詩」。唐中葉後,另一新體裁──詞,正在萌芽。宋代繼起,文學家把精力由作詩轉向填詞,造就了「宋詞」的輝煌。時至今日,人們談及中國文學,皆稱道唐詩宋詞為中國韻文的雙峰並峙,相互輝映。
隨着「國學熱」持續升溫,有關詩詞的書籍陸續面世,如《唐詩三百首》的銷情歷久不衰。此外,坊間還有以「鑑賞辭典」為名的詩歌賞析系列,對於普及古典詩詞欣賞不無助益。然而,這些解讀詩詞的書籍,絕大部分是為了成年的社會大眾而寫成的,真正適合初中學生作啟蒙教育的並不多見。
《禮記》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對於青少年而言,詩歌教育之最大功用,乃在於品德情意之培養,若單單着重於增加文學知識,甚至於為求研習修辭手法以爭取作文試卷的高分數,實在是捨本逐末,買櫝還珠。
基礎教育影響學生一生最為深遠。從小培養學生的朗誦興趣,對提高文化感悟和語文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於朗誦的內容,優秀的古典詩詞正是最佳的學習材料。所謂「口誦心惟」、「聲入心通」,學生通過生動而有感情的朗誦,不但可以加深他們對文化的感悟,還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而通過朗誦優美的作品,更可以累積詞彙,理解詞義,掌握句子和段落的組織,懂得連段成篇的布局手段,對於文章的結構、語法、修辭等技巧的運用,通過語調、節奏等變化的表現,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書寫和表達的能力。
此外,生動的朗誦還可發展思維能力,喚發想像,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鑑賞。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傳統美德,如尊重、誠實、勤奮、堅毅、謙厚、禮讓,更是重中之重,是教學上最難處理的問題。學生應該從小培養,以達至培養良好品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而這些皆可從豐富的詩詞經典中找到素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踐,古為今用。進行朗誦時,學生會對作品中的警句和優美的語言,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潛移默化之用,得到品德情意的熏陶。
二、詩詞的當代意義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是目前西方品德教育的主流,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托馬斯・里克納(Thomas Lickona)。里氏認為儘管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的道德觀念,但它們背後均有一套普世適用的道德原則2R:尊重(Respect)和責任(Responsibility)。以2R為基礎,塑造良好品格的核心元素為3M:道德認知(Moral knowing)、道德體會(Moral feeling)和道德行為(Moral action)。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詩大序〉明確指出了「詩言志」,詩人直抒胸臆的陳述包含着「道德認知」中的道德原則;詩人從情景事理的體會中,塑造的文學意象包含着「道德體會」;而讀者反覆吟誦優秀詩篇,詩中美德會內化為「道德行為」的習慣思維。可見傳統詩教與現代品格教育關係密切。
供初中生閱讀的詩詞讀物,其廣度與深度務須合宜。初中階段應着重學生對中華文化精粹的吸收,啟導學生通過愉快學習和趣味閱讀,汲取基本文化知識,進行反思,從而認同中華文化,提升思想質素,優化人格。這樣,學生在完成初中的學習階段後,才能為將來高中縱深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國際經典文化協會組建研究團隊[1],力求兼顧廣度與深度。所謂廣者,須使實驗教材能普遍地吸引中學師生閱讀與學習;所謂深者,須使實驗教材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能與學校課程相銜接。要達致廣度與深度的對立統一,取得辯證平衡,我們必須同時做好「上而下」及「下而上」的雙向設計模式。
研究項目邀得海內外文學界及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合力從環球視野來全面探討古典詩詞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意義。由詩詞專家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設計教學大綱,編寫實驗教材,以呈現詩詞的深層內涵和當代意義,並組織了29所學校約12000名學生進行教學實驗。
實驗學校的老師參加了專門為培訓詩歌與德育教學的教師工作坊,掌握了詩詞讀物的編寫理念、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據此指導學生學習,逐步進行階段性的評估,以求為學校編訂校本教材提供示範和參考。通過這些學校進行的實驗教學,我們獲取了教師與學生的回饋,了解師生在學與教的實際操作中面對的問題和難點,並據此反覆修訂完善。
三、詩詞叢書之內容
研究團隊根據中華詩詞的常見主題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品德情意,把詩詞讀物分為八大單元,內容如下:
單元一:家庭倫理。本單元選取以家庭倫理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親子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作品包括〈詩經.小雅.蓼莪〉、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植〈七步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木蘭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單元二:待人交友。本單元選取以友誼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待人之道、友儕之情,作品包括陶潛〈移居〉(其二)、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渭城曲〉、杜甫〈客至〉、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等。
單元三:端正品德。本單元選取以道德品格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詩人高尚的品德情操,作品包括張孝祥〈念奴嬌〉、文天祥〈過零丁洋〉、王冕〈墨梅〉、于謙〈石灰吟〉、鄭燮〈竹石〉、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等。
單元四:擁抱自然。本單元選取以山川風物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趣,作品包括王維〈山居秋暝〉、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望嶽〉、楊巨源〈城東早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單元五:知識學習。本單元選取以學習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好學精神、學習之道,並勸勉讀者愛惜時光,作品包括顏真卿〈勸學〉、蘇軾〈題西林壁〉、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陸九淵〈讀書〉、朱熹〈觀書有感〉、錢福〈明日歌〉等。
單元六:人生態度。本單元選取以各種人生觀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詩人悲天憫人、關愛眾生之情,胸襟豁達、逍遙自在之意,作品包括王維〈終南別業〉、李白〈將進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等。
單元七:家國情懷。本單元選取以愛國精神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詩人忠心為國、胸懷天下之情,作品包括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王翰〈涼州詞〉(其一)、陳陶〈隴西行〉(其二)、王昌齡〈從軍行〉(其四、其五)、杜甫〈春望〉、李煜〈虞美人〉等。
單元八:生活情趣。本單元選取以琴、棋、書、畫、酒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作分析,展現詩人陶冶性情、遊心於藝的雅趣,作品包括韓愈〈聽穎師彈琴〉、黃庭堅〈弈棋二首呈任公漸〉(其二)、蘇軾〈石蒼書醉墨堂〉、杜甫〈畫鷹〉、李白〈月下獨酌〉(其一)等。
以上為8個學習單元,每單元5課,每課9個部分,結構如下:
一、趣味說書亭:為引起閱讀興趣,每課開首均設有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小故事。
二、佳作陳列廳:收錄詩詞作品正文。
三、註釋閱覽室:包含作者簡介,並註解較難的字詞。
四、白話翻譯館:把文言文轉譯為白話文,便於理解。
五、賞析分享會:分析篇章內容,加深讀者認識,引導作高階思考。
六、詩藝挑戰台:設置詩歌創作小測試,引發創意思考,鍛鍊寫作技巧。
七、知識補給站:列舉與課文相關的小知識,提高知識水平。
八、反思討論區:提出問題,引導讀者把課文內容聯繫到日常生活,並反思其現代意義,從而古為今用。
九、參考答案欄:提供「詩藝挑戰台」的參考答案。
四、從詩詞欣賞到品德教育
研究項目由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我們衷心感謝29所學校的師生熱心參與計劃。現時實驗教學已順利開展,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也構建完成,詩詞讀物亦即將出版成書,分贈全港各中小學及公共圖書館,因而最終全港學生及社會人士皆可受惠。學校若自行編訂語文教材,品德情意教育部分尤難以掌握,項目為校本課程的學校提供了一個經過驗證的教學模式,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家庭是學校以外另一非常重要的學習場所,家長的言教與身教影響子女一生。我們鼓勵家長與子女進行親子閱讀,一同研習詩詞名句,培養年輕一代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強化其對傳統文化、國家和民族的感情。
為了提供多元的學習體驗並增加學習趣味,每一課詩詞均配備由學生插畫師所繪製的插圖,並設有詩詞作品的廣州話及普通話朗誦,讀者只要用手機掃描書中的二維碼,即可欣賞聲情並茂的朗誦音頻。在此謹向諸位朗誦專家及教大師生致以衷心謝忱。
研究團隊力求做到承先啟後,從優秀的古典詩詞作品中,提擷出可以古為今用、適合現代人立身處世的德育寶訓。學生可從文學讀物中學到中華典故及詩詞佳句,積累古文知識,提升語文能力;社會人士可從中學到古人的道德教誨,以古為鑒,照亮人生前途,活得更精彩豐盛;語文教師和弘揚國學者,可把本教材的註釋、譯文與賞析,作為解讀中華詩詞作品的參照,應用於教學時自然無往而不利。
「從詩詞欣賞到品德情意教育」計劃
網站:https://www.eduhk.hk/poetry/
「詩賞品德」手機應用程式: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app.p6932BF(Andriod);https://apps.apple.com/tt/app/%E8%A9%A9%E8%B3%9E%E5%93%81%E5%BE%B7/id1600646891(IOS)
[1] 研究團隊成員:施仲謀教授、杜若鴻博士、何志恆博士、金夢瑤博士、張連航博士、陳曙光博士、溫金海主席、謝家浩博士、李敬邦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