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1月24日,由新加坡南洋孔教會、新躍大學聯辦,新加坡東亞人文研究所協辦的「新加坡共同未來的挑戰」論壇,特邀霍韜晦教授作主題演講。另一位主講嘉賓是國際知名建築師劉太格博士,大會主席是新躍大學中華學術中心主任郭振羽教授。
本文為上篇,總結新加玻的發展軌跡,下篇將仔細論及新加玻應如何善用儒學資源。
新加坡奇跡
過去50年,新加坡在李光耀領導下,創造出一連串的奇跡。根據各種統計報告,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項目有:
- 最佳營商環境
- 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 最有效率的人力資源(勞動力)表現
- 最良好的勞資關係
- 最宜居住之地
在亞洲排名第一的有:
- 人均收入最高(每年56,000美元)
- 政府最廉潔
- 官僚作風最少
- 決策程序最透明
- 網絡使用率最普及
- 失業率最低
- 外國人工作環境最好(吸引人才)
- 最佳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以上資料來源散見於世界銀行《2014經商環境報告》、世界經濟論壇《2014-2015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全球通訊技術報告》、經濟學人智庫《2014國家預測報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研究院《2013-2014世界競爭力年鑒》、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2014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國際人力資源諮詢公司2015年公佈的《最宜居住城市調查報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等資料。)
還有多項其他評估,新加坡均名列前茅,這裏就不一一羅列了。作為成績單,上述數字已說明一切。新加坡從一個沒有資源、人口稀少、而且強鄰環伺、承受巨大壓力的蕞爾小島,一躍而為全球矚目的都市和國家,十分難得。「新加坡奇跡」一說不脛而走。
奇跡能繼續嗎?
許多人相信:新加坡奇跡是在李光耀帶領下,不斷突破、不斷克服困難而達致的。我曾將之總結為十大因素(見2012年我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講話《新加坡還需要什麼?》)。如今,這些因素大部分仍在(如政府廉潔、政策務實、推行法治、領導人眼光遠、獨立、開放、用人唯才等),但當初的設計者、領導者、督行者已逝,會不會有變化?會不會守不住?「江山代有才人出」,當年東西冷戰,大局未定,波譎雲詭,非有巨眼不能穿透各種力量的鬥爭。李光耀以其睿智、氣魄、決斷,與務實、靈活的作風,為新加坡找到了最佳出路。遠交近守(不是遠交近攻)、縱橫捭闔,在當世,還不容易找到第二個人。但當他走進歷史之後,還有人可以繼承嗎?奇跡的創造者遠去,奇跡如何繼續?
不過,如果我們把功勞完全還給個人,未免太英雄主義;同時,對其繼承人也不公平。事實上,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挑戰,所以應變之道,只可以師承其意而不可以照搬。龔定庵說:「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也;一代之學,皆一代王者開之也。」(〈乙丙之際箸議〉第六,《龔定庵全集》卷一)沒有不變的成規,也沒有永久的策略,總要適時而動,有所調整。孟子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就不能泥於過去而不看當前需要,所以一定有調整、有新思考、新設計。這就是創新,也就是繼承。
必須指出:繼承也是一種創造;要延續奇跡,必先繼承。這樣,政策才有穩定性,深層文化才能建立。李光耀的長處,就是能看透現實糾結、國際矛盾,別人舉棋不定,他已經運刀如風,當機立斷。他不是沒有立場,而是很清楚別人要什麼,所以他很容易交朋友。務實,就不能空講理論;合作,就要雙方得益。知己知彼,大家才能把臂共行。原則是有的,但並不影響策略的運用。為了現實需要,有些東西有時必須犧牲。例如李光耀毅然關閉傳統華校,關閉象徵華人文化的南洋大學。
如此決斷,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也許有必要,但惹來批評便免不了。作為政治人物,當有取捨。我想當時對李光耀來說,也是一個痛苦的決定。現在要不要重新審視,化解歷史上留下來的傷痕?我想第二代的新加坡人會有智慧。
同一道理,新加坡的民主也惹人詬病。一向崇尚西方民主的人總覺得新加坡政府管得太多,不夠自由;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反對黨沒有空間,人民沒有選擇,似乎不是民主國家應有的表現。何況,李光耀行的是威權政治,要政敵恐懼他,這就距離民主更遠了。
現在,李光耀逝世,他這樣的政策如何繼承?是不是要顛倒過來呢?所謂再創奇跡,是不是要把李光耀的一些做法推倒了重新再作,實行所謂政治上的鐘擺理論呢?
建設優秀的文化
時代畢竟不同了。今天新加坡所面對的問題,我從旁觀的角度,已經不是當年大局未定、各方覬覦、波濤暗湧、人心未穩的情形,而是所有這些前期矛盾、障礙,都處理過了。新加坡已經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路。儘管這條路的面目還不很明顯,但已經不能逆轉。唯一的辦法,是再走下去,把質素提升。她已經有成果,所欠的是一套政治哲學、一些指導觀念,讓實踐時有根有據。同時在教育和引領群眾上,有明確的目標,因為提升質素是要有目標和路標的。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