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假期看了兩本新傷痕文學,分別是王彪的《你裏頭的光》和格非的《望春風》。兩人都是內地知名小說家,經驗不淺。
人物與歷史巧妙結合
《你裏頭的光》是一個把故事人物的處境,跟中國現代政治歷史情況巧妙地結合一起的中篇小說,是文革一代以還,到新一代人之間的差異與糾結。小說以連環相扣的說法,把人物關係及幾代人的愛恨情仇延續下去。幸好作者常以幽默式的說法,爽朗的文字節奏,平衡了故事的悲情感。這情況經常在他對性事的描寫裏出現,例如以呈輻射狀的原子彈餘波來形容長期的迷戀,終於能與夢中人圓性的興奮感覺。那已經不是肉身的事,而是心靈的推動。這種描述在故事中同代的中年人物身上是常有的,屬感情壓抑後的性癖好。
王彪的文字戲劇性張力充盈。除了戲劇性還有電影感;人物舉動細節過程有時如特寫鏡頭,有時又如遠鏡敍述總體的情景。段落章節的分割,更用上了電影剪接般的效果,對故事的推進有明顯的助力。作品善用以文字牽動各種感官的元素,包括肉身的飢寒感,情慾的同情反應,還有聲音。當中有幾段成功地借用了鄧麗君膾炙人口的金曲,非常有效果地把柔情注入了情景,並說明了人物間的心意往還。有時加插小鄧唱的《夜來香》,聰明經濟的借用,比詩句更有效果。
愛情故事並非小說的主旋律,而是文革前後到了新中國的歷史段落中,金錢的價值如何比昔日政治上的凌辱與清白重要;目下的風光與利益可以怎樣湮沒了過去的是非黑白。正如作者說,小說是為了不要遺忘,要燃點心內的光,正視歷史的後遺症,檢視進入了基因群裏的病毒,留意它正在怎樣代代相傳。
人情關係的扭曲
格非的《望春風》,寫一位在失母及條件極基本的中國農村成長的少年故事。同樣是童年經歷文革前後的中國,因社會及政治環境所引致的眾叛親離,人情關係的扭曲,加上人物個人性格的別紐,或一堆一時錯誤的決定,組成了小說的脈絡。
小說的小章節,時而以人物或角色分配帶導敍述,時而以事件如一樁親事補充情節,效果顯著,手法清新,題材是另類或後文革的傷痕文學。人物都卑微地活着,但慾望、記憶與想像掩過了茍且偷生的情緒。親情的眷戀成了小說的主軸,相比之下,其他的名字及人物又像是散點透視,砌出一幅散落的村社圖。
閱讀《望春風》,需要頗強的記憶及組織力,敍事時而1964,時而1981,時而2002……家村的故事橫跨了幾近70年。跨代的恩怨,串夾在文革年代連當事人都弄不清楚的決定和行為;群眾與集體的壓力,埋沒了對善惡是非對錯的敏銳直覺,幾乎沒有人是例外的。格非的選材,反映了他那一代作者的迫切性,在零散的追查和發現中,不斷重組切身的歷史,對自己劫後餘生的處境,沒有自憐及羨慕的份兒,只有慶幸,學懂原諒他人與自己。
《望春風》跟王彪的《你裏頭的光》,在相同的歷史脈絡下算是異曲同工,只是性情有別。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