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寅息戰的機遇有多高?

唯一可讓文在寅拿去和美日談判的籌碼,是他這次高票當選的民意牌。

文在寅當選韓國總統最引為關注的是韓美關係會不會像菲美關係那樣由被主導轉為主導?菲律賓總統大選,杜特爾特當選,立即把前人阿基諾三世的南海政策由全面聽從或借重美國的反華轉為獨立自主親自到北京去講和,甚至還一面口頭修理奧巴馬,指長期以來美國待菲律賓連狗不如,南海緊張局勢也因為杜特爾特釜底抽薪而立即緩和下來。

文在寅在競選期間也對全國選民大力宣揚說自己當選後一定要把朝鮮半島的外交主導權拿回來,言下之意是不能再由美國主導,否則這個國家會淪為國際超級戰場。現在他已當選,也在就職演講中談到反貪污與振興經濟,但在說到半島緊張局勢時,他力主和平解決,並會親自到美國,到日本,甚至有必要時也會到平壤去和金正恩言和,態度和語氣那麼果決,還將自己比喻為全民的總統,對全民作下承諾,看來他已是無從食言了!

可是半島的局勢畢竟非南海的局勢可比,南海是由中美對峙,在此誰能吃掉誰?還是個未知數(不少美國專家學者如是觀)。美國在此只能作戰略圍堵的打算,不敢作速戰速決的嘗試。杜特爾特想到菲律賓要被美國作為軍事基地長期奉陪美國玩下去,而且還是對着一個方興未艾的中國,又眼見東盟已有不少成員國看好中國的市場機會,與其當美國的打手凶險未卜,不如當中國的經貿夥伴好處立見,處此格局下,杜特爾特不難作出決定,美國也無法強人之難。

美國擺明要吃掉平壤

朝鮮半島的局勢美國已擺明非吃掉平壤的「邪惡軸心國」不可,儘管美國藉口容不下一個不受規範的核彈國家,但平壤的核彈武裝遠非美國的對手。韓戰(1950- 1953年)美國打不下朝鮮是因為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現在平壤核子化已違背了中國對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期望,在「六方會談」桌上花了十幾二十年都沒法擺平朝鮮,美國估計平壤在北京心目中只剩下地緣政治的戰略價值,其政權反而變成政治包袱了,美國既如此估計,攻打平壤也就事不宜遲了。

可是美國的如意算盤打的是自己的戰略利益,對韓國與文在寅來說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時要不是美蘇在朝鮮半島三十八線各據一端,隨即引爆東西冷戰,美蘇各自挾持南北對立的政權,搞到韓戰打了三年,最終仍是回到三十八線互相對峙的格局。北邊政權代表金日成打着民族自主的旗號,說的是不容美軍插手朝鮮內政。南邊政權代表李承晚也以民族自決作號召,不容外力干預,可是三年韓戰結束後,朝鮮再也沒有外國駐軍,韓國的美軍卻駐着不走,還以反共基地為名,展開長達五十年的東西冷戰,也因此與中蘇交惡半個世紀,更無奈的是南北兩個政權也因此捲入意識形態之爭,雙方也無法擺脫軍事對峙。

文在寅盼望南北統一

對於一個大韓民族主義者來說,文在寅早就期望南北統一,以擺脫內鬥內耗,才能振興民族自強。他在就職講話中,不斷說出國家要自主,民族要自強。他這種感覺,過去也有總統有同樣的感受,事實上,金大中總統任內便曾打破南北不對話不交往的僵局,2000年親自到平壤會見金正日。可是美軍不肯走,南北互信變得非常脆弱,加上親美的既得利益者已吃到親美的經貿好處,在韓國已變成保守勢力,借親美來發國難財,搞到民族主義者不談美軍撤走則已,說了還未做到已然惹禍上身。

文在寅在其就職講話中,一談到要拿回自己的主導權時,便呈現激動的聲調說要親自去美國去日本,在其語調中已表露了要和美日展開談判要他們尊重韓民要和不要打的意願,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使命。更何況美國已糾同日本在前任總統朴槿惠的配合下,早已如箭在弦,等着要動用雷霆萬鈞的核子武器一舉消滅平壤政權。處此形勢下,要如何將一個騎在虎背上的硬漢拉下來,委實是難事一樁!

高票當選是對美談判籌碼

唯一可讓文在寅拿去和美日談判的籌碼,是他這次高票當選的民意牌,與他的兩位主要對手比較,文所得選票幾近兩人得票的總和。他大可與美日爭論說自己已作出了競選承諾,要和談不要戰爭。民意已授權他出面講和,他能不能說服美日言和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民意已沒有打仗的意志力,沒有全民敵愾同仇,單靠美日出兵代打,很難想像會有這樣的打法。

想到了這一層,美國即使很想打也拿文在寅沒辦法。也許早已看到文在寅當選的機會很高,剛上台的特朗普不得不及時下令按兵不動。為了避免軍事舉棋不定的尷尬,連很難想像的航母失去聯絡的藉口也用上了,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有臨陣退縮,而退縮的最大因素便是文在寅已說明自己當上總統後要和不要打。

文主張和談的機會能否落實,好在碰上特朗普與習近平有機會坐在一起了解彼此的心事,兩人會談後由特朗普對習的信任與信心表現來觀察,習對特鄭重其辭地指出中國一向主張朝鮮半島非核化,特朗普感到中國會有機會在核子安全問題上搞定平壤,若然,有實質進展的「六方會談」也就可以指望,反正只要能將平壤作出有效的「馴悍」作用,又何樂而不為?而中國擺平平壤的機會有多高?以平壤依賴中國解除國際制裁與有效對朝鮮作出安全的保障兩張皇牌在手,平壤要說不也很難。文在寅碰上習特交好的機會,可說是他碰上政治運氣了!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