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能力下跌 新高中學制難辭其咎

本港15歲學生的閱讀及數學能力均排名第四,比上屆跌了兩名,科學能力的排名則維持第九,但平均分是2000年以來得分最低。依筆者之見,香港學生數理能力下跌,新高中學制設計不當實要負上一定責任。

早前,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策劃、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公布了最新排名。這項考核專門評估15歲學生的科學、閱讀以及數學的能力,並進行跨區比較。在眾多參與國家和地區當中,本港15歲學生的閱讀及數學能力均排名第四,比上屆跌了兩名,科學能力的排名則維持第九,但平均分是2000年以來得分最低。依筆者之見,香港學生數理能力下跌,新高中學制設計不當實要負上一定責任。

課程發展議會曾訂定「七個學習宗旨」,當中包括培育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和其他共通能力」等。為此,當年新高中學制也銳意設計「寬廣而均衡」的課程架構,期望學生在四個必修科目以外,修讀三個選修科目,並力求文理兼備。結果大學收生以中英數通四個核心科目成績3322作為最低入學門檻,地位舉足輕重。再者,中文科因考評模式過於艱深而成為死亡之科,令莘莘學子倍感壓力。通識科則偏重語文考核,令擅長數理而弱於語文的學生為之無奈。於是學生必須傾力應對四個核心科目,令修讀選修科的空間大減,而且新高中科目學習內容繁多,工作量沉重,最終修讀三個選修科的中四學生從第一屆的51%大跌至第八屆的31%(見附表一),而未有在中五或中六退修、於公開試應考三科的學生更只有19%,證明當初「4+3」的課程架構宣告失敗,令高中同學的知識面狹窄,科學科目更是首當其衝。

由於在中六應考兩科的學生高達七成,另外近一成考生更只修讀一個選修科,大部分同學未能同時修讀「物理、化學、生物」這舊制大受歡迎的科目組合。這些科目在學習上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對深化和融會所學知識有莫大裨益,對同學科學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要。但就教育局最新發布2018-2019年的數據可見,同時修讀「物理、化學、生物」的中四學生僅餘2202人,只佔全體學生4.47%。與此同時,額外修讀數學選修單元一和單元二的學生也由第一屆的11.0%和11.9%下跌至第八屆中六的5.2%和9.2%,嚴重影響新一代的運算能力和科學素養。

對推展創新科技甚為不利

由於每位學生在新高中的選修科目只有三個,而同學更大多只選修兩科,自然影響同學選修理科科目的機會。此外,新高中課程強調文中有理、理中有文,鼓吹同學不要只選修純文科或純理科。因此,即使有少量修讀三科的同學,他們也會響應「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原則,把文、理、商、科技、藝術的科目混合修讀,所以只有4.47%學生修讀「物理、化學、生物」實不足為奇。若這些學生他日入讀以理科或工程為主的學系,數理基礎就會不足,這對正全力推展創新科技的香港甚為不利。

與此同時,另一個配合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課程設計就是通識科的設置。通識科學習內容共分六大單元,六大單元再分為「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三個學習範圍,前兩者以人文及社會學科為主,後者以科學為主,課程內容本身就同時兼文理。然而,通識科的公開考試試題都以人文學科的範疇為主,對科學科技的考問嚴重不足。即使偶有提問,也涉及極少的理科知識。近年,在各方的批評下,跟科學議題相關的題目才逐步增加,但前線教育現場內忽視科學單元的情況仍比比皆是,自然難以提昇同學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

教育局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全面檢討中小學課程,於今年6月發表諮詢文件,提出初步建議,諮詢公眾人士意見,為期兩個月。之後一連串社會政治爭拗發生,課程改革內容難免涉及政治爭拗,諸如通識教育科的定位、中文科口語測試的存廢、調適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課程和評估設計等,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終諮詢會否以「雷聲大、雨點小」作結,只作出一些小修小補,實在令人擔憂。還望教育界在討論新高中學制時,回歸專業討論,從整體課程設計着眼,勿只站在自身或個別科目的角度作討論。事實上,新高中學制推行已有十年,當局在此時刻作出全面檢視,從課程調整、科目組合、內容深度、考評方向等角度,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以補救新學制的不足,實有必要。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