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復活節假期間,看了一套電影《二次人生》,說的是一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自己一個人住在父母已完成供款的單位。某天他重遇了他的小學老師,喚起了他的人生目標和意義。詳細情節不便劇透,因現時仍在上映當中。
那天看完戲後,我見最後展示的是一幅又一幅的相片,是已經成為老師的學生與恩師合照,我非常感動。心裏面出現了一道公式:學生長大了,因着老師的教導,自己也成為了老師,開始感染下一代學生,學生也因着自己的教導燃起了當老師的夢想⋯⋯
重燃投入教育行列的火種
自然地,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老師,小學時的片段又再次在腦中盤旋,心裏就動了一個意念:假如讓老師們都想起自己的恩師,或一個令自己有深刻印象的學生,然後記錄下來,那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得知自己的老師,過去教育的經歷,也許,因着這些經歷,多年後又會影響到不少充滿熱誠的老師誕生。
於是,我決定包場,作為老師的培訓及反思,看戲後也寫一篇關於自己因師或教導學生的一件事,集錄成冊,並連帶進行其他的活動。同時,我亦邀請了家長代表以及部分學生,因為他們就是我們教育下的未來。還有,我邀請了我小學的班主任老師一同觀看,好讓我向她致敬。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教育現場中有所參與,我們曾是學生,也會是家長,亦有可能從事教育行業。當中肯定有很多不同的教育故事,有好的,也有壞的;有深刻的,也有不留痕跡的。但作為老師,我深信總有令自己觸動的時刻,那也許就是燃點自己投入教育行列的火種。
我也在想,一代又影響一代的學生,這個行業可以影響那麼多的人,究竟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教育,怎樣安排合適的場景讓真實的教育發生。
成就孩子被認同、注視的期望
5月,很多時是學校最忙碌的日子,不少學校會安排觀課在這段時間進行。我大概已看了90%的課堂,除了學習成效之外,最欣喜的莫過於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當你看見老師會叫學生的暱稱時,你自然會聯想到師生關係在平日一定也很和諧愉快。絕大部分的學生其實都喜歡被人留意,希望得到校長、老師的認同和認許。
我記得有一天在校園門外迎接孩子時,有一個低年級的女同學走來跟我說﹕「校長,你今天來我班看我們上課啊!」面上帶着十分期待的表情。在那一節的課堂裏,這位小女孩十分踴躍地舉手作答,也投入在學習活動中。後來在數次的評課中,不少老師都說,有些學生因為其他老師和校長來觀課,平日可能較為沉靜或被動的也變得主動起來。我聽了不禁會心微笑,假如校長每天都進入,也就做不到這個效果了。
小孩就是這樣,就算口中不說出來,心裏也有被認同、被注視的期望,如果我們都能把握時候,捕捉到進入孩子們心坎的時間,我們很可能成就了一個科學家、企業家,又或是一個又一個的熱血老師,走進這個艱難而充滿驚喜的行業。
教導者仍需學習如何教導
困難的是現今的老師實太多任務和雜務,有時候看見他們真的分身乏術。早上,我剛看完他的課;下午,又和他會議;晚上,他回到家中還要跟自己的子女溫習檢查功課,有的孩子甚至仍在牙牙學語,很需要父母親的照顧。看見他們,我哪能不佩服和敬重他們?而在他們以前,其實已經有一代又一代的老師,為他人的孩子付出,犧牲了陪伴自己子女的時間,錯過了多少次結業禮、親子旅行和家長日?
教育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從孔子萬世師表,到如今經歷了那麼多年,作為教導的,仍然需要學習如何教導。而學習的環境無論如何改變,都離不開與學習者接觸,從而影響他們,而這個影響,有時並不是在課堂之中的,也許在課堂以外的一番話,也許是一次懲罰,也許是長年累月的訓練,總之就是身教言教,帶給一顆顆赤子之心,一個個銘記於心的經歷。
願我們都能享受這個旅程,無論是教學的,或是學習的,或是家長,都能在當中找到自己值得記下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