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後地產業界聚首,話題總離不開政府今次的「減辣」措施,行內普遍認為「減辣」力度不足,而且未有惠及同樣受辣稅影響的市區舊樓併購市場,試想想,當「麵粉」(土地)未能變成麵包(住宅樓宇),在供應循環及需求下,長遠對房屋供應的穩定性會有一定的影響,故建議政府可參考外來人士置業印花稅所實施的「先免後徵」政策,同樣為市區舊樓重建設下「先免後徵」的年期,並容許舊樓重建所徵繳的物業稅,可略低於4.25%的一般需繳交稅款,提供誘因鼓勵私人發展商積極參予舊區重建,為改善香港市容出一份力。
減辣措施力度仍不足
今次的「減辣」力度由之前的稅款30%減至15%,話雖說慳了一半稅款,但對比一般香港市民只需繳付稅率4.25%計,仍高出10.75,即仍貴超過1.5倍,而當前樓市交投淡靜,發展商賣樓顯得有點吃力,可謂杯水車薪,如果以一個市值3億元的舊樓併購地盤來說,發展商需預繳3,225萬元稅款,足夠購買一個面積逾千平方呎的分層豪宅單位,而將單放出租,大概有約兩厘的租金回報;若以月薪18,000元聘請一個員工計,這筆款項可以足夠聘請100名員工,支付近1.5年的薪金,但投資在舊樓併購市場,款項既無利息,而且歸還無期,要待舊樓重建成新樓後才能申請退回款項,實在是窒礙香港經濟發展,亦阻礙發展商透過併購舊樓而獲得市區的重建地皮。
有香港數一數二的發展商管理層建議政府,既然有為優才推出的「先免後徵」計劃,何不同樣為舊樓併購項目或透過土地審裁處進行強拍重建的舊樓,推出「先免後繳」的方案,如以6年為限,期間未能成功重建項目,物業才需要繳交釐印,以減低發展商併購舊樓的成本加速市區舊樓的重建,而舊區重建項目是穩定私樓住宅房屋市場重要的一環,尤其在多次政府賣地「流標」的情況下,以及政府剛公布的「新八萬五」建屋目標,但要知道,「新八萬五」與九七後公布的「八萬五」,分別在於「新八萬五」仍未收地或填海造地,所以透過舊樓重建的市區住宅用地供應,將會是穩定香港樓市的其中一根「救命草」。
該發展商管理層又大膽建議,在法定強拍門檻下,收舊重建項目的舊樓,樓齡愈高,需繳付的物業交易稅應愈低,最好是比一般物業交易稅款4.25%還要低。
樓市現況和經濟狀況分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2023》時提及到當前樓市,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早前放寬樓市三大「辣招」,樓市仍未見有明顯起色,他回應道,在情理之中,市場在政府「減辣」後反應冷靜,反而是好事。
事實上,東涌的一幅住宅用地,即使政府減辣後,仍出現「流標」情況。縱然如「財爺」所說,樓市的變動受一系列因素所影響,其中包括經濟、息口走勢、就業市場及市民收入增長等方面,然而疫情過後,香港就業市場及市民收入有明顯增長及改善,不過,香港是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利率高企亦會拖慢經濟增長步伐,亦會令置業態度轉趨審慎。
加上面對近期負資產宗數升至1.1萬宗水平,雖說與回歸後所創的高峰期超過10萬宗負資產個案相比較,仍有一段距離。即使目前外圍環境存在挑戰,但香港經濟仍然有超過3%的增長,失業率也維持於2.8%,反映香港市民供樓負擔能力穩定。不過更重要是,供樓利息開支佔收入比重低於40%。斷供比例少於0.1%,相信香港樓市仍在有序調整,不會構成金融風險,長遠而言,香港對住屋仍有剛性需求,現在樓價回調,只要政府推出適切的措施扶持一下,支持發展商積極在舊區併購舊樓作重建,將為香港締造多嬴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