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桿麓湖山,信步僑鄉村

建於山地的高爾夫球場樹木遍布,山脊溝壑,跌宕起伏,18洞臨湖傍溪,涉澗越脊,綠水青山,空氣清鮮,感覺出塵脫俗,穿梭揮桿,刺激而又舒暢。

初夏,結伴到梅州市麓湖山打球。梅州市位處廣東省最西北,東鄰福建省、西傍江西省,三省交界的山區,是客家族群的主要聚居地。因着高鐵出行方便,西九、羅湖或深圳北站兩小時動車圈,足以覆蓋省內各地球場。或者港車北上,或者當地租車,亦走動方便。梅州、惠州、韶關、陽江,以至跨省至湖南郴州,利用兩天或三天,打兩、三場高爾夫球,輕鬆出行。

建於山地的高爾夫球場 令人備感舒暢

梅州市是離岸丘陵及河谷盆地,麓湖山高爾夫球場座落市內梅縣區南口鎮,跟韶關、郴州的球場相若,步出有點荒蕪的高鐵站,還要轉乘約半小時車程方能抵達。今時網上打車方便,即使遠離縣城、鄉鎮中心的山旯旮地方,交通還是可以的。

晨曦掩映,雲霧瀰散,趕早開球,球場第一洞如臨深淵。
晨曦掩映,雲霧瀰散,趕早開球,球場第一洞如臨深淵。

建於山地的高爾夫球場,一般發球台多設於高位,居高臨下發球,以增加打球的難度。麓湖山球場設計盡量發揮地形特色,就是發球台選擇與球道落差盡量大,並以此號稱亞洲十大最具挑戰的球場。其中落差最大的發球台,居高臨下超過100碼方到底部的球道,送出的小白球仿如從懸崖憑空而起,直墜深谷;視覺上球道遙不可及,崖邊及兩側樹木圍繞,感覺球道極窄,這又高、又遠、又窄,加上氣流與風向的變化,發球的心理壓力加大了,就是難度與挑戰所在。這山地球場,樹木遍布,山脊溝壑,跌宕起伏,18洞臨湖傍溪,涉澗越脊,綠水青山,空氣清鮮,感覺出塵脫俗,穿梭揮桿,刺激而又舒暢。

高爾夫球,在內地,被視作另類的體育運動。依筆者看,山林野外,土地漫廣,修建依法合規的球場,可以是資源的一種善用。而高球運動,對體能、技術、情緒、毅力都有不低的要求,男女老幼皆宜,其好者趨之若鶩。近鄰的台灣、日本,球場遍布,遠者如美、加,打球是日常活動。但在內地,球場曾經大批違規建立,其中主要目的是地產開發,圈地大規模築建別墅,加上官員涉及與打球相關項目,成為貪腐的其中一項表現。經歷2010年以來,約十年的整治,清理違規違建球場,地產市場大調整,加大力度控制國土資源,以及禁制公職人員與高爾夫球項目相關不當行為與參與,期望高球運動不會被抹殺,以至可以成為較普及的體育項目。

潘氏家族的秋官第,屋前池塘大如球場,很有氣勢。風水塘主聚財,有助蓄水防旱、滅火、養魚、灌溉、調節氣温、淨化空氣、優化環境。
潘氏家族的秋官第,屋前池塘大如球場,很有氣勢。風水塘主聚財,有助蓄水防旱、滅火、養魚、灌溉、調節氣温、淨化空氣、優化環境。

僑鄉村風景秀麗 多圍屋

麓湖山北麓有僑鄉村,亦屬南口鎮範圍;打球之餘,信步參訪。

梅州市是「客家之都」,梅縣這僑鄉村保留大量客家舊建築,以及華僑歷史文化,其中現存具規模的客家圍屋多達30座以上,不少建於一百年前。

圍龍屋不少建築於前低後高地形,這是圍屋後側半圓似龜背的化胎與弧形圍屋。
圍龍屋不少建築於前低後高地形,這是圍屋後側半圓似龜背的化胎與弧形圍屋。

僑鄉村典型的客家圍屋有兩類,一是方型(部分屋前或有半月塘),如南華又廬、承德堂、煥雲樓、德華廬,圍內層叠建有堂舍,其規模又分走馬樓、城堡式、四點金式、杠式等不同;另一類如上新屋、秋官第、蘭馨堂等,是佔地面積類近圓形的橫堂式,屋前半月形風水池塘,門前有禾坪,入大門依次是下堂、中堂、上堂;兩側縱向多排並列稱作橫屋,後方因應地勢緩緩上升的小半圓餘地稱作化胎與沿邊緣而建的弧形圍屋,整體呈外圓內方格局,內有房間數十,以至百計。圍屋外閉內暢,祠宅合一,建築如盤龍環遶,故又稱作「圍龍屋」。與同屬梅州境內的興寧市圍龍屋、江西土樓子,福建省永定等地的土樓相同,都是客家人於山區聚族而居,因應當年為防衛土匪山賊而出現的建屋特色。

捷升廬內有房間27所,算作中小型圍屋。相中可見縱向排列的橫屋,以天井相隔,以走廊相連,盡頭可見化胎與最後排弧型房間。偌大圍屋內僅見一名老嫗,土鷄數頭。
捷升廬內有房間27所,算作中小型圍屋。相中可見縱向排列的橫屋,以天井相隔,以走廊相連,盡頭可見化胎與最後排弧型房間。偌大圍屋內僅見一名老嫗,土鷄數頭。

圍屋內安放祖宗牌位與祭祀香案於上堂,大門麻石門框、厚實木質門板,山牆多採懸山頂或硬山頂,外牆堅實夯土,屋內泥磚砌結,架築木樑結構、杉木瓦頂。整體中軸設計,堂舍布局、採光通風、引水去水,皆設計嚴謹。聚族而居,人丁壯旺,也寄托血脈繁衍的期盼,更可以因應族群人員擴張而增加橫屋與圍屋,以增加房間數目,靈活發展。

僑鄉村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當年部分村民離鄉下南洋,創業致富,在進入20世紀之交,衣錦還鄉興建大型房舍。昔年豪宅今天成了歷史建築,後人不少各散東西,或只留老人依戀守護舊物。如此珍寶自然可以發展為深度文化旅遊項目,也就是當前大政策的農文旅。

當前三農政策與提振整體經濟發展互相促進,借助農文旅助力鄉村振興,延伸擴展為農體文旅融合,組合多樣化令旅遊內涵更加豐富。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