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學生反饋的4種技巧

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向授課,而是比較像是棒球隊教練。教練不會一直示範投球,而是花很多時間,讓球員們組隊練習,從旁觀察,再適時提出指導。

學術反饋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成功的老師會不斷尋找各種提問的機會。雖然提供反饋可能對學生和教師造成巨大的壓力,然而研究表明,在一個強調關愛、尊重和同理心的教學環境下,反饋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啟發創意、促進合作解決問題,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支持、更舒適地學習。認知心理學家約翰·哈蒂(John Hattie)等更認為,可以糾正學生的技能、幫助在不同情景應用所學,繼而成為一個更有效的學習者。

可惜傳統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學術反饋。當老師問「有沒有問題」,往往只會得到一片沉默。而學生往往只重視得到答案,而忽略學習的過程。要扭轉這種環境,老師和學生就應該改變價值觀,重視反饋的過程。

善用不同方式的提問

一、善用引導式及反覆式提問:為引導學生從學習基礎知識到更深入的理解,幫助他們發展關鍵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在給予回饋時,老師可以針對一個主題,讓學生提出多角度思考,並要求他們記錄得出答案的過程。

例如老師可以將題目拆分成「題目如何提示你得出答案?」「重點字眼是什麼?」「變項的關係是什麼?」「從這些例子中,你可以想到任何性質或法則嗎?」當學生回答問題之後,可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語歸納總結,並且必要時可繼續追問。這便是引導式提問,亦即透過提問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複雜的問題,從而發展批判及創意思維。

除此之外,還有反覆式提問,亦即反覆詢問同一問題或一組問題,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獲取更準確和詳盡的信息。如當學生丟出一個答案,不妨反問「這樣的答案合理嗎?」、「是否有足夠資料作佐證?」等。

假如學生不明白為何得出錯誤答案,老師可以請他們解釋解題過程,又可以引導他們將錯誤的解題步驟與正確的比較,幫助他們找出錯誤,這樣可以讓學生並更好地理解正確的解題方法,繼而建立更強的學習動機。

避免空洞讚美、惡意批評

二、避免空洞讚美:最近的研究已證明,空洞的讚美只會對青少年個人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當我們讚美學生時,他們的內在動機會降低,並可能產生定型心態。所以,在給予回饋時,老師應詳細解釋學生做得好的地方,而不只是給予含混的讚美。

例如當學生對解方程式感到疑惑時,老師可以引導他們:「很好,你已經成功地應用了代入法來解方程式,並進一步化簡。你的步驟很清晰,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優點和成就,進而增強他們的內在動機。

三、對事不對人:臨床心理學家蘇珊·海特勒(Susan Heitler)曾指出,批評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防禦心理,使他們難以理解教師的意圖。相反,反饋則可以建立積極的學習環境,有助於學生理解老師的關心,並激發他們參與學習,和老師共同解決問題,亦可培養責任感和解難能力。

例如有學生上課時沒精打彩、烏眉瞌睡,老師可以選擇說:「很高興你來上課了!但我注意到你精神狀況很差,情緒低落,一切都好嗎?我擔心你錯過了課堂活動,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解決?」老師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表達了對學生的關心和擔憂,並展示了願意合作解決問題的態度。

相信學生潛力

四、放眼未來:反饋應該是面向未來、幫助學生進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潛力,並擁有對他們未來的願景,這種正面意圖有助建立學生的自信和學習動機。

其次,學生在接受反饋後應有時間進行反思和修改。當學生計算有誤時,他們應該使用所學的方法來更正,然後可以向教師或同伴解釋修正過程,以確保他們理解並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幫助學生建立起理解和應用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另外,老師應該針對學生的背景提供反饋。若老師發現學生因為需要上洗手間而遲到,他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解決方案,幫助學生改善自己的行為和表現。

老師就像棒球隊教練

在回饋的過程,老師扮演助教的角色,透過解答過程教孩子更深入地挖掘和解決問題。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向授課,而是比較像是棒球隊教練。教練不會一直示範投球,而是花很多時間,讓球員們組隊練習,從旁觀察,再適時提出指導,並隨球員情況調整訓練方式。

投書者簡介:

中學老師,任教數學及通識教育近20年。
醉心鑽研各種教學方法,相信課堂總有奇妙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