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戰一周年之學校篇

抗疫一周年,學校運作上確是遇上很多難關,可說把學校都翻轉過來;既要應用新的平台和手段,甚至連某些恆定措施都要作出改動。

在庚子年的大年初一擂起戰鼓、力抗新冠病毒進擊的抗疫戰爭,不知不覺迄今已快一周年了,但疫情尚未見緩和。在各國科研機構的努力下,疫苗發展已漸有起色,多種機制有異的疫苗陸續推出,有望成為抗疫的有力武器。

回望本地中小幼大學的校園,這一年尤如乘坐過山車般又起又跌,時停時復地執行應變安排。學校的應變策略動輒影響到學生、家長和相關行業持份者,但在應變過程中教育界和校園本身有什麼變動是值得關注呢?

回顧抗疫氛圍下的校園

為了減低抗疫停課對莘莘學子的學習,教育界合力推行「停課不停學」;吸納了過去多次停課經驗和借助科技,經過一段略帶混亂感的百花齊放式應對,上半年後大部分校園已可善用既有的平台和科技,有效地推行遙控學與教。

教師對運用科技實踐教課、學生透過科技平台去學,事實上已達至相當可靠的水平。這是抗疫壓力下帶來的急劇躍進,社會確實要向校園師生給予讚賞。

繼承上學年終的「提早放暑假」策略,新學年伊始就「開學不返學」,然後再度出現「停用面授教學」至到聖誕假、農曆年假;但學校大多能夠暢順地轉型應對。反映出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授課設計能力,已可緊緊跟着外在環境的轉變。

因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特徵,一開始中小幼特各校園就嚴陣以待。除了個人防護物資外,學校亦撥出大筆預算採購主動防疫的設施,如紅外線體溫探測儀,甚至採購基於高新科技的環境清潔和消毒服務。這正正見到校園很在意抗疫戰,而且十分重視師生衛生安危的風險,大部分校園都是嚴格執行有關當局的衛生安全指引。

常態、非常態、新常態

回顧這段歷程,最初學校所做的只是打破恆穩常態。過去校園予人印象就是安穩平常,什麼都是有規有矩地推進;但新冠疫襲來勢洶洶,急快的應對是一個非常情況,而且學校一波又一波地處理這些非常態。

事實上「新常態」一詞早已在學界流行起來,新常態逐漸演變為一種「新」的常態。以教學而言,遙距授課與面授課堂的比重,目前幾乎已達致一半一半;未來即使恢復全面面授,有理由相信未來教師都會借用網絡教學方式,持續地善用學生在家餘暇作為課後輔導或補課。

這種發展有賴過去的一年裏,學校為了切合遙距授課的需求而推行新常態教學;令教師必須從傳統教學模式做改變,以適應新的傳意平台,最終傳意和回饋的迴路闖出新的範式。

以上討論只聚焦於課堂內的教學,但實況下校園生活並非局限於課堂教學,學校提供的學習服務既多元化亦很複雜。不過「新」的常態本身也具有學習的特性,抗疫期間不少學校早已把各種活動和學習歷程加以調整,使得可透過網絡課或各類程式的助力來施行。雖然未必「如常」運作,但可達到相近效果。教育前線人員當然需要花不少心力方才成事。

展望疫後的學校本質

抗疫一周年,學校運作上確是遇上很多難關,可說把學校都翻轉過來;既要應用新的平台和手段,甚至連某些恆定措施都要作出改動。但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並無改變。如前述學校嚴守防疫指引,目標是為了學生安危;學校本質就是以學生為本。改用新平台或其他策略來實施教與學,最終目標就是令學生的學習盡量不受抗疫影響。

抗疫之後學校只會將曾實踐過有效的策略、因不得面授而發展出來的服務新模式等等,重新融合在平常的操作中。參考這段時間對學生質素的新要求,相信未來更需要加以提升的,應是學生們的品格,尤其是自主、自發、自律的能力。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