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神童

這些年來,有不少朋友問我:「在新聞中不時聽說有『神童』申請跳級,為何你卻反其道而行之,中四時有本港大學主動邀請你入讀,你都要拒絕?」
我在2015年(大學四年級)和2007年(中學二年級)分別寫過兩篇關於資優生和跳級的文章,現把兩文一併分享,或可參照互補:
 

(一)《為何我不跳級》(2015)

 
這些年來,有不少朋友問我:「在新聞中不時聽說有『神童』申請跳級,為何你卻反其道而行之,中四時有本港大學主動邀請你入讀,你都要拒絕?」當然,我完全尊重不同人士的選擇,但也可以分享我的小小想法。
 
根據當年新聞報道,我是因為另有升學打算(即到外國讀大學),所以未有接受本地大學的取錄。但其實即使是普林斯頓大學在我中四時邀請我入讀(當然這不大可能),我也會選擇先完成中學課程。為什麼呢?
 

有趣的中學生活

 
首先,因為我有能力留在中學。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數理比賽和賽前集訓,每年需缺課數月,回校考試後便要馬上回到集訓,連派卷都未能出席。但我把缺課期間的功課和測驗一份不漏地全部完成,並感謝老師特別撥出時間幫我追上課堂進度,讓我每年仍可考得全級頭三名的成績,順利升班,否則我便會「被迫」跳入大學了。
 
第二,我在中學學習並不覺得沉悶,因為我經常把課題思考得更加深入,並學習老師的講解技巧,以及在課堂內外開拓更多挑戰。例如:
 
(1)在中英文口試的準備時間一個字都不寫;
(2)在數學考試中每題都寫至少兩個解答;
(3)所有微積分都用基本原理(first principles)計算;
(4)不帶計算機,所有三角函數(sin、cos、tan)都用人手估算;
(5)在草稿紙上撰寫詩詞;
(6)在最後一次測驗的背面寫上一大篇告別學校的 “Valedictory Note”;
(7)身為領袖生在早會宣布通告時,空手上台把通告全背出來,以鍛鍊記憶力。
 
你說有趣不有趣?
 

課外空間充實學習

 
第三,學校課程只佔我學習的很小部分。我的課餘時間,花在課外學習的比花在課內的多很多倍,包括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課程和其他課外閱讀。我高中三年間代表香港參加了國際數學、物理奧林匹克(它們在某些方面比大學課程更難),亦有了學術研究的體驗,中五那年擔任了學校的數學學會主席和學術組織 The Scholars 的召集人,以及香港聯校數學學會的副主席,過得十分充實。
 
但其實以上所說的都不重要。我不跳級的最關鍵原因是:跳級不會令我多了東西,只會令我少了東西。跳級可以入大學,但不跳級也遲早可入大學啊!而跳級會令我少了中學最後兩年的經歷和機會。所以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不跳級是個佔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單是這個原因,已足以令我決定不跳級。
 

(二)《淺談資優生與資優教育》(2007)

 
十四歲會考狀元、九歲神童大學生⋯⋯近日來,資優生與資優教育成為城中熱話。贊成的,說是因材施教;反對的,指責揠苗助長。一時間議論紛紛,孰是孰非,可謂莫衷一是。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盧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