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財萬貫、受人景仰,甚至得以命留青史,或許是一般世人視為成功的定義。成功似乎有着一些客觀的指標,如在職場有着高薪厚職、在名牌大學畢業、戴上名錶在三星米芝蓮餐廳用餐,又或是子女考試成績卓越,完成上司指派的計劃書,都可能是成功的來源。
失敗剛好是成功的相反:就是無法達到既定的客觀標準,如考試不合格、未能完成工作上的要求,便可被視為失敗。社會對於個體的成功都有着某些衡量的標準,要與朋輩、與社會、與世界的標準作出比較,從而分辨每個人的成功或失敗,這些客觀的標準往往成為了各人心中每個大大小小的目標。
然而,成功感與成功卻是截然不同的詞語。《說文解字》中所謂「感,動人心也」,「感」是指我們的感覺、感知、感情或感動,是個人主觀的感受。成功感與成功最明顯的分別,成功感是我們自己個對成功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挫敗感亦是如此,與客觀的標準沒有必然關係。
這種主觀感受難以使用一些大眾化的準則,全然按照個人目標和經歷而定奪。若一個人要獲得成功感,並不一定有着驕人的成就,只可能是達到個人所設定的小目標、使自己感到滿足,僅此而已。
客觀標準上的失敗,仍可換來成功感
事實上,考試中得第二的學生可能會有着滿滿的挫折感,然而考最尾的卻可能有無限的成功感;只因為前者的目標是成為班中的尖子,而後者只因今天所學到的比昨天多。可見成功和失敗,並不與成功感和挫折感有着必然的關係。即使客觀標準上的失敗,都仍可換來成功感。
又如大家在電腦遊戲中都會經常面對「玩完game over」的訊息,為何沒有打擊一些參加者的自信心,或引起挫折敗感呢?還使一些參加者帶來持續努力向前的動力呢?皆因每一局的遊戲都可能產生挑戰,即使在遊戲中的落敗,都仍是一個刺激、充滿喜悅的過程,帶給參加者滿心的成功感。
雖然有些人不喜歡玩電腦遊戲,但現在大部分人都深深被遊戲機吸引,不能自拔,只因為在過程中的計分及過關,為大家帶來持續的成功感,遠遠比分數的實質上的贏輸來得重要,即使屢敗仍然屢戰,重啟遊戲都能自決成功的指標,下一回合便會有成功的感覺。
究竟默書會帶來成功感還是挫折感,除了因學生的個人能力外,還有看教師能否為學生製造有如電子遊機一樣的成功感;事實上,批改默書是一個找錯處的過程:假若需要默100個生字,每個錯字扣5分;學生默對了70個生字,只應得到0分。
對於一些讀寫障礙的學生來說,明明默到了七成的生字,卻得到客觀標準所定義的失敗。當中的挫敗感使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缺乏正向的動力,若轉變計算默到多少個,下一次努力挑戰默到75個生字就會變得有意義,有動力。
又例如有自閉症的學童與人打招呼,大家設定有需要完整的步驟,就走近對方、揮手、點頭、眼睛望着,然後說聲早晨;如大家能調節要求,接受自閉症的個案只是揮手已完成打招呼;當他有打招呼的成功感,就有動機再挑戰更高層次的目標,如與人點頭或眼睛望着人。
當然,對於一些能力或表現較優勝的學童,大家所期待的成功指標太低,或許缺乏應有的挑戰性,也有可能影響他的動機,太容易成功,反而變得沒有成功感,最常見就是一些缺乏動力的資優兒童。
成功感是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面對困難不可或缺的重要原素,即使遇上滿途荊棘,仍可以一步步地走下去。要獲得成功感一方面可能取決於個人的感覺或性格特質,但另一方面亦有賴身邊的人能否有足夠的彈性,因應對方的水平而調節所期待的目標,為對方製造成功感,因成功感而持續迎接學習及人生的挑戰。
總括而言,成功的感覺比一剎那的客觀成功更重要,更需要教師及家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