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2:42: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惲壽平:常州畫派的開山

惲壽平酌論古今,參之造化以為損益,創製了中國花鳥畫技法上的「沒骨法」,開一代畫風之先河。

開創常州畫派的惲壽平(1633─1690年),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出畫家,歷來有不少探討其藝術成就的著作,最近又添一新作。陳少卉著《半是春風半是愁:遺民畫家惲壽平》(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年)一書的特色,是以畫說人,求畫中之聲,從知南田之畫而知南田之心,內容分為六章:一、〈《鷲峰緣》存舊恨〉;二、〈《柳溪圖》訴新愁〉;三、〈《落花游魚》酬石谷〉;四、〈《紅蓮圖》創新法〉;五、〈《牡丹圖》寄幽思〉;六、〈《百花圖卷》祭花神〉。與其他論述惲壽平的專著相比,此書是較為別緻的。

表達深厚的遺民情懷

1682年,《鷲峰緣》在太倉演出,反響熱烈,惲壽平在觀看此劇時作了一首詩,詩云:「穹廬舊事恨飄零,地老天荒夢未醒。公子初翻新樂府,他時筵上斷腸聽。」著者指出:「惲壽平的詩集幾經刪改,許多反清情緒強烈的詩篇已經不復存在,但從留存下來的詩句中,後人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對清統治者的厭惡與不滿。惲壽平對清廷的反抗,對遺民品性的保持,不是出於文人的迂腐,而是因為他同情百姓,因為他有民族自尊心。」(頁15)又說:「後人看惲壽平的詩句與畫作往往能感受到其中的惆悵意境,卻不知愁從何來?只有還原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下,才能徹底明白惲壽平畫中的寓意。」(頁17)

第二章說明了惲壽平畫《柳溪春雨圖》贈張遠的用意,畫上題詩道:「自憐白髮同枯柳,縱有春風不再青。」表面看來,這是一個近「天命之年」的遺民畫家在自哀自憐,但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卻能發現,實乃惲壽平對反清復明失敗所發出的悲鳴。(頁30)作為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文人,惲壽平還要考慮:一旦反清理想成空,該如何延續中華文化。惲壽平的不凡之處,是不僅在畫中表達出深厚的遺民情懷,並且還出元入宋地研究和學習前人繪畫技法。(頁33)

1680年,惲壽平與王翬合作,完成了《落花游魚圖》,以慰藉兩人的­莊惠之交」。他將王翬看作生平最為重要的知己,本書第三章還敘述了他與王翬的交往中幾件有趣的小事。在結語中指出:「惲壽平和王翬二人,一個看起來與世無爭,暗地裏卻高志凌雲;一個看起來積極入世,其實並不熱衷於政治。」又說:「假如惲壽平沒有承襲文人的品質,不必背負經世濟民的責任,也許他也可以同王翬一樣專注於畫,縱情才華。可是他有更高的理想,所以不得不承擔那份艱巨、承受那份艱辛。」(頁59)

惲壽平的不凡之處,是不僅在畫中表達出深厚的遺民情懷,並且還出元入宋地研究和學習前人繪畫技法。(Wikimedia Commons)
惲壽平的不凡之處,是不僅在畫中表達出深厚的遺民情懷,並且還出元入宋地研究和學習前人繪畫技法。(Wikimedia Commons)

清代花鳥畫起衰之功臣

歷來的美術評論家對「四王」的評價不一,但對惲壽平卻是交相稱讚,尊為清代「寫生正派」,奉他為清代花鳥畫起衰之功臣,對他的「沒骨花卉」極盡讚美之詞。簡單地說,花鳥畫中的「沒骨法」,即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顏色描繪對象的作畫方法。從南梁到清初,從張僧繇到孫隆,歷經了1000多年,「沒骨法」到了惲壽平手中,才真正兼備技法與神韻,實至名歸地成為花鳥畫壇的一株奇葩。1671年,王翬四十歲初度,惲壽平與唐炗以沒骨法合繪《紅蓮圖》為他祝壽。在第四章中,著者有這樣的一段話:

自上世紀初陳獨秀等革命派批判­「四王」以來,不少人將「習古」、「臨古」當作中國繪畫的弊病,不加分析地將學習古人看作阻礙創新的「絆腳石」,一併鏟除。……如果惲壽平沒有熟練地掌握前人技法「優入古人法度,縱橫恣肆」,實則是斷不可能畫出「脫落時徑,洗發新趣」的「沒骨花卉」的。……惲壽平本人也說過:「體制必師古人,巧變必參造化,賦色象物妙合,自然曲盡其態。庶幾可與古人同室而寤遊,不為時代所拘束矣。」……此真知灼見,當為後世警言。(頁79─80)

惲壽平鍾情於平淡之中見真知,其高妙之處正在於他筆下的花卉總是似有幽思、冷香襲人。「在明末清初的特殊社會環境之中,惲壽平心繫前朝卻無法扭轉政局,滿腹才華卻無法施展,這其中的無可奈何豈是旁人輕易能夠體會的?他唯有寄情於畫,將心頭的萬千愁緒化作絲絲筆墨,那一條條婉轉悠長的墨線都像極了他心底難以排遣的幽思。」(頁97)第五章圍繞着《牡丹圖》寄幽思這一主題,解讀了惲壽平悼念王時敏和吟誦牡丹花的詩句,強調「在清朝高壓政治統治之下,遺民們對花的憐惜又多了幾分。……牡丹花開盡的時候春天就要過去了,三分春色中原就有二分愁,現在更添一分風雨。」(頁99)

全書以第六章論《百花圖卷》作結,著者記下了他初見此畫作時的感受:

逾百種花卉齊芳於一卷,牡丹與桃花共妍,水仙與栀子併秀,真是美如織錦,幻如仙界,一時竟不知是何季節,也不知他耗費了多少心思才完成此卷。那時尚不了解惲壽平的身世,只覺得這份「不露筆痕」的細膩心思像極了女子,但仔細琢磨那筆墨間的瀟洒又不似女子那般纖弱。了解了惲壽平的身世,細讀他的詩集,再看他的畫卷,方才茅塞頓開──原來他畫中那鬱結的愁緒都因逝去的故國。(頁110─113)

此書除了正文之外,既沒有序,也沒有結論,值得注意的,是封底的一段簡介文字,當中指出惲壽平「一生參與反清復明活動,以恢復漢族統治、保留漢族正統文化為最高人生理想」;在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困苦下,他選擇以畫為業,並將之作為其「存心存天下」的文人心志落實的途徑。他酌論古今,參之造化以為損益,創製了中國花鳥畫技法上的「沒骨法」,開一代畫風之先河。全書主旨大抵如此,並刊有多幅畫作可供參照,精緻與平實兼有,略具南田之風。

常州人物新談二之一

周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