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關係陷於前所未有的低潮之際,張善政前院長來港的演講及拜會活動不啻為台港交流打了一劑強心針。大會籌備處將其定位為「馬執政八年最得民心閣揆–張善政旋風席捲香港」,並無絲毫誇張。因為以台灣目前的意識形態以及大陸有意對兩岸關係降溫的情境之下,具有「特殊身份」的張善政能夠成行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張善政的講題為「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台灣創新產業發展的前景與挑戰」客觀陳述檢討台灣科技創新經驗,不僅因應時需,亦有益香港發展並助台港交流。我們在會後整理出幾十筆各類媒體報導,熱烈之餘,總覺尚不足以反映此次活動的深刻時代意義及歷史意義。
中國文明發展如盲人摸象
今年是新文化運動一百週年。回顧百年前的中國,由於自鴉片戰爭以來長久多次的戰敗,導致嚴重的民族自卑情結。當初的弄潮兒昧於對西方文明的無知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偏見,匯集成一股排山倒海不可扼止的狂潮,從而影響了中華文明的進程。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某些人直如瞎子摸象,迷失方向。
我向來喜讀中國經典,因常發現內藏豐富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譬如最早的政書 — 尚書內大禹謨就有令人心儀之處。禹曰﹕「於! 帝念哉! 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可說放之四海皆準,且不受時空影響。
這個理論到了宋朝范仲淹做了更大的發揮。其《陳十事》有詳細的論述:「此言聖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民先務農。農政既修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愛體膚,愛體膚則畏刑罰,畏刑罰則盜寇自息,禍亂不興。是聖人禍亂不興之德發於善政,天下之化起於農畝。」
所以說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所提及之「善政」,常被解釋衹是等同於與儒家主張之「德政」或「仁政」,其實有不足之處。
德政與仁政比較像是基於「德」或「仁」之「因」來推行政務,但是究竟能否獲得好「果」,則未可知。一個有仁德之領導者推行政務必須仰賴其他眾多因素《助緣》- 如策略,計劃,執行,考核等 – 方有「善果」。民初的「好人政治」祇維持了幾個月壽命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將「善政」解釋為「成果導向」的政治 – 因為知道如何養民方能獲得百姓的支持,以及產生好(善)的政績及豐碩的成果。
聞一多後人 非常時代的人物
時光越千載。今日的台灣,居然出現了極為有趣的巧合。張善政博士出身於高科技公司Google,馬英九總統的第二任內拔擢為行政院政務委員,接着調任為科技部部長,之後一帆風順晉升為行政院副院長。九合一選舉後,政局丕變﹔危急之秋,又受命出任行政院院長。不算長的任期內,居然被傳媒評價為「最得人心的閣揆」實出人意表。
但事實上,亦非意外。我一向主張政府閣員應從企業界找尋。因為企業人士接地氣、敢拼搏、知成本、重實效、不斷創新、勇於突破、又富有行政及危機管理經驗,如果側身政務,必能發揮所長,建不世之功。
另外,張善政尚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背景。他的姑丈是中國當代著名油畫家聞立鵬。聞立鵬生於1931年,是聞一多先生的三公子。聞一多(1899-1946) 是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的著名教授,與胡適和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曾受到青年學子普遍的歡迎。1946年7月15日在「七君子」之一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中被暗殺,引起軒然大波。「聞一多事件」被歷史學者視為「國共勢力轉折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兩岸問題學者認為,「有這樣的背景,北京對台灣2020總統選舉會不會展開新思維的空間﹖」
「非常時代需要非常人物。」張善政其人,實應驗餘說歟﹖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