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講起

全面學位化,表面看來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良機;現實上已有不少教師通過進修或在入職前取得大學學位,只因無足夠學位教席容納他們而享受不到學位教師待遇,形成「不公平」的現象。

全面學位化實行前引起的擾動

《施政報告》提出了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的推行時間表,除初時獲得不少掌聲外,很快地就湧現出一大堆問題。全面學位化,表面看來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良機;現實上已有不少教師通過進修或在入職前取得大學學位,只因無足夠學位教席容納他們而享受不到學位教師待遇,形成「不公平」的現象。全面學位化代表投入更多資源,化解現況中的困局。

除了「不公平」外其實還有不少其他問題。例如「同工同酬」的訴求,中學和小學的教師薪級表並不相同;但任教中學或小學的教師為何會有不同薪級表?難道是因為小學和中學的學位教師的工作性質有所不同?在小學界內學位教師向來是個晉升職位,若全面學位化後豈不是全是晉升後的教席?類似地,同樣擔任管理一間學校的任務,但中學校長和小學校長的職級和待遇卻相差很遠。是否有需要予以劃一?

鑽深入一點望望,原來校長本身也分有幾個級別,而職級是與學校班數掛鈎的。問題是多少班的學校的管理與領導的任務,應該大致相若。以課程領導為主的職務和責任,更不會因相差幾班或十幾班而有顯著不同。除了校長職級外,其他管理層級如主任、副校長都遇上相似的疑難。

過去學校管理要求比較簡單,那時亦未有校本的概念;因教育改革和校本管理政策相繼出台,令到舊有的設計遠遠未能切合當前的情況。上述的一大籮問題就藉着全面學位化討論而引爆出來,實在不容易解決,尤其這裏涉及到公共資源的投入。一般非業界的社會人士多數以為學校職級不外乎是教師、主任、校長,相信都攪不懂為何會有上述的錯綜複雜的纏繞。

希望「全面學位化」不會又是「好事變壞事」的例子。

針對問題的一個想法雛型

這裏提出一個未考慮資源投放的想法。學校教席的層級應該配合學校的運作,即兼顧學校管理和教學領導兩大類別的任務。在管理範疇可沿用目前的方法,讓兼負行政職務的教師成為高階的管理行政職系,負責學校全校性的管理工作,他們需要擁有全校性管理、跨科組的視野和知識,即主任、副校長等職級。至於這個團隊的組成及劃分,或需要業界仔細商議協定。

至於領導學科教學的崗位可由學科內老師輪任,上崗的科主任可得額外的科組領導津貼,這份津貼應跟崗位走;輪任機制由學校與學科以校本形式制定(例如以能力、年資等條件而定)。

教師的薪酬計算都會考慮年資和學歷,過去以有無學位來劃分,全面學位化後應有新的劃分方法。目前的教師薪級表實在太長,應把它拆分為幾個職級:初級教師、資深教師(超過某個年資或獲取某些專業表現獎項)、高級教師(擁有高級學位或多於一種專業文憑)。每個職級保留若干個年資積點,職級之間的跳升屬於晉升。凡獲分派學科領導的老師,除原來的薪酬外還應疊加上學科領導津貼。

兩種制度之間的協調細節或有待仔細考慮,透過薪級設計令不同制度的高級教席的薪酬大致相若。例如資深老師的薪級表後半段或高級教師薪級表,在加上學科領導津貼後應大概等同主任或以上職級的水平。但行政職系的主任或副校長,如兼任教學領導任務,則不可領取領導津貼。

投放資源仍有待認真細緻考量

如此設計仍有不少考慮有待發展,本文篇幅無足夠空間再加演繹。重點是不論中學或小學的教師薪酬均使用「單一」薪級架構,而且職級設計可反映不同崗位和責任的輕重;但需要突出學科領導的重要性。至於投入資源的計算,需與原有模式相若並有過渡安排的考量,則有待專家研究。

同樣思路亦可用於校長職級的設計,中小學或班數目等因素可以是調節考量,但薪酬的最大板塊應反映領導學校課程和發展學校的責任和重要性。畢竟這是關係到本地教育質量和人才競爭力未來持續發展的規劃。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