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與歐陽克

筆者建議大家從頭細讀〈三度試題〉,然後再以之比較梁林和徐等眾人的逸聞舊事,這樣大家自會感應得到金庸編排這幕的心思。

金庸本家查氏家族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清康熙帝曾親筆御題查氏家族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可見查氏歷代都是文風鼎盛,英才輩出的書香門第。

風雲人物具入書中

金庸家鄉浙江海寧,亦有多位在近代文壇和政壇赫赫有名的人物。《書劍恩仇錄》後記提到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三位查良鏞的同鄉前輩。王國維是清華大學四大導師之一,可惜在任期間決意自沉。清華師生為靜安先生立碑紀念,紀念碑由與他信念相近的晚輩梁思成設計,碑文由另一位大師陳寅恪先生執筆。徐志摩和蔣百里皆為任公門生,徐蔣與查家是姻親,並與梁林相交甚篤。

梁思成設計的靜安先生紀念碑。
梁思成設計的靜安先生紀念碑。

《射鵰英雄傳》的內容既是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跌宕際遇作為藍本,可想而知,金庸必然會把梁林身邊的人和事挪移到小說之內。筆者在上卷(走進射鵰場景 細數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已剖析歐陽克這個角色,其實是金庸以「一箭雙鵰」的手法,把徐志摩與蔣經國合而為一地塑造出來的。至於當中輕重,應該是八二分,歐陽克內裏有八成是影射徐志摩,其餘二成就是暗喻蔣經國的故事。

讀者早已知曉金庸是徐志摩表弟。然而,若我們再向上一層去掃視兩人的人脈關係,相信大家都會進一步想像,倘若任公能年逾古稀,查良鏞也許會步武徐志摩和表姑丈蔣百里,想方設法拜在任公門下。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曾在海寧任知縣;林氏眾人從晚清到民初年代皆叱吒風雲,金庸自然會對林家的一舉一動有所關注。所以認識這一層人物的關係,對研究金庸創作《射鵰》內容的誘因是相當重要的。

《射鵰解謎》上卷已解釋第18回〈三道試題〉的靈感,乃是源自任公致愛徒徐志摩的信中的三道問題。現在筆者再嘗試進一步剖析,金庸怎樣以生花妙筆來描畫當年思成和志摩之間的逸聞舊事。相信經筆者解析後,讀者將會更能深入了解金庸在新版中一些微修細調的背後心思。

首先,大家要認識任公在晚清時務學堂時期的學生蔡鍔。蔡鍔,字松坡,他和蔣百里都曾在日本上過軍校,可惜卻英年早逝。雖然金庸沒有為他編配特定的角色;然而筆者發現他在《射鵰》一書中的踪影可謂是若隱若現。在初版〈三度試題〉中,靖克比試的地方是在「竹枝」之上,新版卻改為「松樹」。讀者不覺得奇怪麼?批評者多年來揶揄金庸犯駁,就如出現「宋代才女唱元曲」的情節,直至千禧年後的新修版,金庸仍堅決不予刪除,為何作者又會執着修正這毫不起眼的草木名稱呢?誰不知金庸是為暗示一段思成、徽因和志摩在北海松坡圖書館的往事。松坡圖書館就是為記念蔡松坡而設立,任公便是首任館長;深思細想,金庸把「竹枝」改成「松樹」便意義深長了。

筆者從梁實秋先生《賽珍珠與徐志摩》一文,找到梁徐兩人在北海公園快雪堂松坡圖書館交手的記錄:

據梁思成告訴我,徐志摩時常至松坡圖書館去做不受歡迎的第三者。松坡圖書館星期日照例不開放,梁因特殊關係自備鑰匙可以自由出入。梁不耐受到騷擾,遂於門上張一紙條,大書”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侶不願受干擾)。志摩只得怏怏而去,從此退出競逐。

梁實秋與思成是清華同期的同學,從這段敍述便可知《射鵰》書中的歐陽克是命中注定,必然要敗於郭靖手上的。而黃藥師起初偏袒歐陽克,根本就是金庸故意「倒轉」來寫。而「竹」、「松」一字之改,更盡顯金庸心思細密。

康有為書法作品「積翠亭」。
康有為書法作品「積翠亭」。

「積翠亭」對聯暗藏玄機

另一方面,「宋代才女唱元曲」至今仍然是爭論不休的文壇公案,但這公案亦帶出更深層次的秘密。碩之先生可能漏看了在桃花島「積翠亭」[1]一副源自清代的對聯,否則便會再有「宋代宗師寫清聯」的糾結與爭議。積翠亭上一副對聯「綺羅堆裏埋神劍,簫鼓聲中老客星」,是清初吳綺〈程益言邀飲虎邱酒樓〉這首七律的其中兩句。既然羽生兄沒有抽掅這幅清代聯句,為何金庸要在新版刻意作出改動呢?筆者請大家跟蹤以下線索,應該能解釋箇中原因。

任公認為最得意的集聯,是贈與愛徒志摩之「臨流此意」,此聯見於〈痛苦中的小玩意〉一文。

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

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落款「甲子七月既望,啟超作於北海松館」。

梁啟超書寫的對聯。
梁啟超書寫的對聯。

與此門聯相比,改版後的試劍亭的對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便顯得簡單易明。金庸是從任公的集聯獲得靈感,把海棠改成桃花,笛子改為玉簫來作新聯。雖然有人提出,金庸擔心再有讀者批評他錯引詩詞而故作修改。但筆者認為,金庸之所以在任公作品的基礎上創作,全因這聯的意思及其背後故事更為貼合這幕比拼的場景;金庸根本從不擔心讀者對詩詞年代的質疑。吳綺是清初人,金庸卻要換上任公在民初集聯所呈的意象,金庸這樣把聯句的年代推得更後,就令批評家不知就裏了!

再回看碩之先生批評金庸錯寫曲詞的《金庸、梁羽生合論》,文中還有提到有以「奪胎」和「換骨」手法來點竄別人詩句和詩意的詩派。他還舉黃庭堅為例,說他把李白和白居易的詩,改意或添字之後,視為自己的作品。說到這裏,大家也應該察覺到,金庸就是以改寫任公的集聯來回應碩之先生了罷。大家也已看到,兩位文壇高手以筆代劍的較量,及其筆鋒蘊藏的內力,絕對不比小說內虎躍龍騰的武功遜色。

總結以上眾多因素和證據,大家腦海中大概可以浮現出一段影片,而這影片當中一定有以下一些重要片段: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三人;任公把眾多宋詞語句揉合而成的對聯;思成和志摩在松坡圖書館的一段恩怨。而金庸就是運用他的妙筆把這些片段組織成〈三道試題〉的精彩情節。這樣,現實主角的故事便活靈活現,擺在小說讀者眼前了。

現在大家既已得知故事的來龍去脈,筆者建議大家從頭細讀〈三度試題〉,然後再以之比較梁林和徐等眾人的逸聞舊事,這樣大家自會感應得到金庸編排這幕的心思。很明顯,作者是在改版中修補初版的遺漏,並借機向讀者多展現一個提示。換言之,這再一次表明,金庸是刻意在改版中留下更多線索,盼望能引領讀者知悉他心中的真實英雄故事。未知讀者是否也有同感?

不過,無論如何,相信以後大家重溫《射鵰英雄傳》時,將會如品嚐陳年佳釀,感到無窮韻味和升華的意義。

注釋:

  1. 初版「積翠亭」的名稱,筆者認為是來自任公恩師康有為的親筆題字。金庸故意在新修版改為「試劍亭」,似乎想隱藏康梁兩師徒的蹤跡,的確是心意難測。

再談徐志摩與歐陽克(一)

個人簡介 :

「庚戌子」是寫作新手。未遭遇過戰爭洗禮,但經歷過朝代更替,千禧巨變。喜歡尋找另類角度去解釋事物,在兩個世代夾縫中做橋樑的工作。見到近年世事問題多多,嘗試用有限的智慧在日漸沉澱水清的歷史內,找可以解惑舒憂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