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之年,多位文化、教育界巨人逝去,饒宗頤、霍韜晦、田家炳、劉以鬯、蔡伯勵,還有港人甚喜愛的漫畫家阿虫(嚴以敬),已被遺忘卻在七十年代初影響知識分子深遠的包錯石。
謹以此文記述當中三位曾結緣的人物:饒公、田老、霍教授。
學識淵博 扶掖後輩
2001年,教育評議會穫政府批出校舍,得余氏風采堂概捐近千萬,創辦風采中學。一位熱心的會員自告奮勇,提出找饒公替學校題字,我們自問不熟悉他,只抱姑且一試之心而為。想不到饒公是一口答允,足見其樂於扶掖後輩。該會員面見饒公,他隨口便說出風采是余氏遠祖,北宋大諫官,祖籍廣東韶關的余靖的稱謂,並詳述當時余靖的貢献,與諸學者、大臣之關係等。其後以其饒式隸書體親書「風采中學」四個大字。如今此墨寶高掛校長室內,是風采中學師生的共寶。
饒公學術著作,非我輩之力所能研讀、理解,我只能看看那一本《文化之旅》的文集。雖謂篇幅較短的文章,其實亦要細心研讀,始有所得,因當中涉獵甚廣,非有歷史、地理、文學、文字學的基本認知或素養,不易領略要義,另一本我喜愛的是《文化藝術之旅‧鼎談集》,紀錄他與創價學會池田大作會長、學者孫立川博士對談,涉及中華文化,中外交流方方面面,深入淺出,可說是饒學入門。
優良家風 自有傳承
田家炳老先生,筆者有機會在以他命名的中學周年典禮中交談,又聽他演講。田生不愧一位慈祥、開通、對教育、對中國文化極有熱誠與担當的長者。難得的是以他的社會地位及所得榮譽,完全不感受到一點排場,絲毫架子。與後學如筆者,以及中學生懇切交談,講自己對教育的期望,講做人的原則,顯淺而深刻,言簡意精,全然出自內心,沒有虛飾,至為感人。他兩位公子又擔任以他命名的兩所中學的校監,同樣傳承他親民、關愛學生,尊重老師的作風。我校曾邀請田慶先校監主持開學禮,記得他當天親授學生ASK(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Knowledge知識)之道,學生十分受用。我參加音樂會,多次遇到田榮先校監贊助並帶同學生出席,親身培養學生音樂文化。優良家風,自有傳承!
現代儒家 壯志未酬
霍教授以一人之力,突破儒家學者書院講學習慣,毅然走出大學這安舒區,選擇較難行的民間辦學之途。數十年間法住學會,喜耀機構舉辦多少國學課程,生命成長課程,引導多少不同年齡的港人開拓性情,提升人生境界。筆者有幸多次在法住活動中近距離與他交談,深感他為弘揚中國文化的付出。當喜耀教育文化基金有意申辦小學,邀我撰寫推薦信,個人深感榮幸。2014年,我退休在即,信中寫下:「霍韜晦先生為當今國學大師,學養湛深,對當代儒學鑽研以至推廣均不遺餘力,而他所帶領的喜耀教育團隊,30年以來在學校教育,以至成人教育作出多方嘗試,常見成效。在國內粵北羅定市、馬來西亞等創辦喜耀學校,推行性情教育,總結出獨特的培育孩子全面成才的教學經驗,得到學者、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我還指出如喜耀取得辦學權,「未來必定辦成一所與別不同,在學業成績、品德修養、才華拓展方面均有出色表演的學,對本地教育有一定參考作用。」
可惜香港政府就是缺乏慧眼,多次沒有批校予喜耀機構。這絕對是香港的損失!他在本地辦學之壯志,何時可以實現?
三位長者逝矣,但願其文化遺產,繼續有所傳承,並影響後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