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 長幼有序

現代人強調自由。真正的自由在安分守己,進而付出助人,感到身心輕安,歡喜自在;倘若抱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毫無節制、自以為是的自由,反而可能招致許多不自由的後果。

放寬心胸,人人可以真誠互動,但要彼此和睦相處,還應重視「長幼有序」。佛世時,僧團在恆河兩岸教化眾生,有次前往舍衛國弘法,天色已近黃昏,就在精舍休息一夜。印度的氣候白天酷熱,晚上也有涼意。當晚,佛陀在半夜感到微冷,起身端坐,卻聽聞戶外有人聲。往外一看,原來樹下坐着一個人。

佛陀問:「樹下是何人?」

那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佛。」

「舍利佛!你為何坐在樹下?」

「佛陀!昨晚到精舍後,大家忙着找位子歇息,後來沒位子了,我只好在樹下靜坐。」

隔日一早,佛陀聚集弟子,問道:「僧團中,誰應坐首座?第一個接受施主供養?」年輕比丘紛紛回答:「有王族身分的剎帝利」、「婆羅門出身的宗教家」、「修行得到神通者」……。

這時,佛陀教導眾人:「僧團中的修行者人人平等,沒有種姓優劣之分,也非修得神通者就可以坐於首座。你們同樣接受正法的教化,應懂得敬重禮讓的真義,尊重年紀、戒臘與德行卓越的長老。所以初出家的年輕比丘應禮讓修德修心,又能弘揚正法的長老坐於首座。」

切記「熟不忘禮」的分寸

華人社會普遍有敬老尊賢的美德,不過,有項不易覺察到的習氣,就是「熟不拘禮」,人人容易「靠熟」(編按:台語,意指因熟悉而疏忽禮節)。例如有時遇到陌生人,會客氣地讓座;但面對熟悉的朋友,反而會說:「喂,起來啦!我腳痠,讓我坐一下。」對陌生人能有禮謙讓,對自己人就便宜行事;久而久之,或許會產生嫌隙,不能合和互協。

在慈濟道場,若自家人親切有禮地彼此招呼,能讓人一到慈濟就感覺一團和氣,充滿人情味;絕對不要認為:師兄師姊還講禮節太見外,顯得客套。公眾場合中,也莫因熟悉而高聲談笑,切記「熟不忘禮」的分寸,講話需溫和有禮,為自己、為所屬的團體留下好的氣質、形象。

此外,男女之間更要謹守禮儀與分寸。在慈濟,若非夫妻關係,志工不宜男女二人單獨出門,做任何事務應以組隊為單位,儘量四個人以上共乘一車,同做訪視或其他慈濟事。自己內心端正,進出的禮節也要照顧好。

現代人強調自由。真正的自由在安分守己,進而付出助人,感到身心輕安,歡喜自在;倘若抱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毫無節制、自以為是的自由,反而可能招致許多不自由的後果。

尊重自由,則不應妨害他人的自由;為所欲為,一味地強調「開放」、「自由」,漠視規矩,很容易迷失與人相處的方向;因此禮儀教育不可廢棄,每個人守好規矩倫理,負起責任使命,才是世間之福。

原刊於《有禮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