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回顧:教師和學生會否太忙嗎?

筆者認為「減」也是一種關愛青年人的表現,寄望新一個學年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減」之中更幸福,更有條件地發展成長。

學年來到尾聲,教師已開始從檢視今年,規劃下學年的各項安排。筆者作為培訓師,也陸續協助各學校的學生培育計劃作總結回顧工作。為着更好的課程設計,筆者喜歡在檢討過程中加入一些共同設計的概念,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的感受、得着和需要。

走了不同學校和機構的活動,聽到不少學生的聲音。有一點是重複着:學生實在太忙碌了!學生認為老師需要更加多的協調!筆者再和老師交流了解,也聽到不少老師的聲音。也是重複着:實在太忙碌了!連協調的時間也沒有!

忙得有意義嗎?

筆者遊走於教育、社福及商界,對教育界有一種觀察,就是很容易把一切工作都說得有教育意義。事實上,筆者也認同這一句說話,因為校長和老師的工作必定是「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一切」,所有在學校發生的工作必定有其教育意義和功能。這樣一來,教育工作的投入不能單單以投資報酬率去比較,辦學機構及學校領導稍為對校園每一員的狀況欠缺準確、客觀的理解,就會很自然不慎造成「只有加,沒有減」的現象。

學生和教師在成長中確是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圈,但我們必須緊記着跳出舒適圈之後也需要讓他們回到舒適圈之中去沉澱整理,在安全的環境中接收他人的回饋,整理自己的不足。每一個上課天和週末日也忙着,即使學習活動多麼的有意義,相信學生也只能走馬看花,得着難以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教師觀察到這樣的情景,相信也會心裏質問自己:「苦苦的付出說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學生真的抗逆力不足?

我們不鼓勵躺平,鼓勵勤勞,鼓勵堅毅,協助學生增加抗逆力,建立正向思維,這都是對的,這是良好的核心價值和能力。但筆者有時感覺,學生和教師根本不是抗逆力不足,甚至也非不懂訂立目標和安排生活時間表。甚或筆者曾接觸一些學生和教師,非常佩服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做這麼大量的工作,參加這麼大量的學習活動⋯⋯實情看來是系統和環境給予他們很多緊急又重要的事情,促使到他們「說不」也感到困難。

向國家的教育政策思維學習

回看香港的《青年發展藍圖》,不知大家會否有一種感覺,當中大多的政策也是一種「加」的概念:「強化、提供、推動、增加、提升、加強」這些詞彙在操作上都普遍是一種「加」的概念。相反,回看國家的教育政策,提倡的是「雙減」,在數月前亦修訂《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避免過度的培訓、練習和預賽,擔心嚴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家長的經濟負擔,增加學生和家長的心理負擔,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做運動需要休息有助肌肉生長,地球需要減排才能持續發展,公司需要節流才能增加收入⋯⋯「減」在自然的定律之中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加」太多,是一種慾望,不利於健康成長和發展。試天馬行空想想:新一個學年即將來到,要是我們斷捨離一番,把學校內的「減」上20至30%,教師和學生的表現是否真的會倒退? 還是可能會更幸福?成長得更好?學校亦更顯特色呢?

「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相信教育工作者對習主席這段話已經非常深刻。但是,講話之中也特別指出要關心、關愛青年人。筆者認為「減」也是一種關愛的表現,寄望新一個學年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減」之中更幸福,更有條件地發展成長。

吳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