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 2025 13:44:2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孩子你慢慢來

年輕人心中滿是正義、自由和熱情。他們看到認為「不公義」的事時,有時候會急着把世界接過來管理……孩子你慢慢來。你的時代,終會到來。
我讀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作者是我最喜愛的作家龍應台。她在34歲時第一次當母親,自言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平平。養育孩子長大成人並不容易,當好的父母同樣很難。
 
龍應台在書的序中,憶述她在市場買花的經驗。一個小男孩幫花店店主,也就是他的祖母,把花束綁在一起,打上蝴蝶結。但他的手太小,不夠靈巧,花了一些時間還是打不起來。他的祖母就罵起來:「死嬰哪,這麼憨慢!卡緊,郎客在等哪!」龍應台就說:「沒要緊,阿婆,阮時干真多,讓伊慢慢來。」事後她回想那一年,「回教徒和猶太人在彼此屠殺,衣索匹亞的老弱婦孺在一個接一個地餓死,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台在書中描述她的兩個兒子華安(安德烈)和華飛(飛力普)從嬰兒到少年的成長經歷。他們很可愛,有時候有點惹人煩厭,大部分時間少不更事,有時候幼稚天真。他們凡事都問個不休,父母做什麼說什麼都追問緣故,即使幾千年來事情都是這樣做。他們挑戰權威,儘管他們提不出更好的處理方法。他們不依循規矩和指示,總是用同一句話來回應——「為什麼?」
 
另一方面,他們的母親竭力去解釋,盡力去教導,偶爾要強迫他們聽指示行事。她有時候會感到沮喪,或會發怒,甚至用她的「武器」去懲罰他們。但大部分時間,母子都是享受一同圍在床上讀故事的美好時光。這兩位年輕人沒有遺忘這些溫馨甜美的時光。華安形容母親是他和華飛的終生摯友。
 

「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

 
用華安的話說,他母親努力教導他和華飛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因此她不會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會先耐心甚至煞費苦心地解釋。但華安形容他們的關係是「拔河」。他母親一片苦心,要把兒子教育成為「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她有耐心也很堅持,有時候會放手。華安把自己傳統獨裁的中國母親與放任自由的德國父親相比較,慢慢了解到規則與權威和自由與尊重,兩者的平衡永遠是很難拿捏。但華安、華飛和其他孩子一樣,不得不在這兩種互相拉鋸的力量中成長。
 
我讀這些故事時在想:「我們的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不也是一樣嗎?」我們自己的子女,和社會上數十萬年輕人,在成長時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邏輯。我們一方面希望訓練他們去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和做事方式。另一方面知道他們必須培養出自己的道德觀和批判思維,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並成為負責任的成年人。年輕人心中滿是正義、自由和熱情。他們看到認為「不公義」的事時,有時候會急着把世界接過來管理。他們必須學習,凡事要從不同的角度看,以不同的觀點來思考。到由他們主事的時候,可能就會了解到,正確的事並不易為。另一方面,父母、老師和政府永遠處於兩難之中。我們十分愛惜年輕人,但又希望他們能「循規蹈矩」。對於該用蘿蔔還是大棒,我們的家庭、學校和政府感到難以抉擇。應當強令遵從還是放手,我們總是要做艱難的決定。
 
社會需要給予年輕人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長大、成熟。(成熟的人應尊重別人,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要容許犯錯,讓孩子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像花店的老祖母那樣責難年輕人,無助他們成長,對社會也沒有裨益。我們還要省思:為什麼非得用一貫的方式行事不可?我們一定正確的嗎?
 
孩子你慢慢來。你的時代,終會到來。
 
原文刊於中文大學校長網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沈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