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dzi22)、公(guŋ55)
胡竹安《水滸詞典》有「字」條︰「指銅錢有文字的一面。[例]攧錢的在那裏喚字叫背。104.1592[文] 《雲麓漫鈔》︰『今人目錢有文處為字,背為漫。』[方]閩北話把錢有文字一面的叫做『字』。」
其實,把銅錢有文字的一面叫作「字」的不獨閩北話,粵語亦然。另外,粵語把銅錢另一面(即沒有文字的一面)叫作「公」。有人認為之所以稱之為「公」,是因為當中有「公仔(頭)」(人[頭]像)。這個說法是假設了「公」這個叫法是在西洋硬幣輸入之後,因為中國銅錢自古以來都沒有人頭像在上面的,西洋文化才有這種現象。若我們「公」這個說法是在西洋錢幣輸入前已存在的話,我們就須另尋其得名的緣由了。
現在,筆者先假設「公」的說法出現在西洋錢幣輸入之前,然後作下面的推論。換言之,假如有大雅君子有絕對證據證明「公」這個叫法出現於西洋錢幣輸入之後,那麼筆者下面的推論就必然是錯誤的了。
我們漢族人對錢幣的兩面賦予特殊意義的,相信是在「金錢卜」之後。西漢 京房用「金錢」代「蓍草」進行占卜,以有字的一面為「陰」,無字的一面為「陽」。不過,若純粹用「陰陽」兩字來記住金錢的兩面(就是說,記住「一面是陰,一面是陽」)的話,初學「金錢卜」者實在會容易記錯。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就利用「字」來記住「有字的一面」(這一點絕不會記錯,根本可以說是不用記住的了),而另一面就用「陽」來記住。換句話說「陰」就不用記了,因為當「字」的反面是「陽」時,「字」本身自然是「陰」。旣然「陽」代表任何「雄性」之物,而「公」又是我們粵人更常用的表「雄性」的字(詞),所以我們的祖先就一直用「公」來表金錢上無字的一面了。可能有讀者覺得筆者將錢幣上的「公」與「字」扯到占卜文化上去有點奇怪,但請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日常用語,如「八卦」、「男人老九」、「當時得令」、「捉錯用神」等,都與《易》卦占卜有關。
不過,上面就「公」的推論,還只是筆者一個「不敢必」的說法。筆者只是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讀者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供大家參考。
攤(tan1)
如果食物太熱,須讓它放置一會,待它涼一點才吃,這時我們粵人會說︰「唔好食住呀,攤下渠(佢)先,一陣先始(先至)食啦。」原來古人也有這樣用「攤」字的。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卷七《白醪麴》第六十五︰「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令水淨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經一宿,米欲絕酢,炊作一餾飯,攤令絕冷,……。」又同書卷八《作醬法》第七十︰「漉而蒸之,一炊傾下,置淨席上攤,令極冷……」顯然粵語「攤」這個用法已有過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