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也「雙減」

「雙減」政策是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讓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如果「雙減」減到香港來,業界可視為提升專業之舉。孩子、家長與學校可有何應對之舉?

「校長,學校也會減少功課嗎?」

「校長,一年級下學期還要考試嗎?」

筆者每天早上在學校門口迎接孩子,近日與家長們的對話也談起「雙減」來,似乎家長對此機制不單歡迎,而是期待。可惜,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暫未受惠於「雙減」。唯香港學習壓力之大不言而喻,望子成龍之心人皆有之,筆者開題「如果香港也『雙減』」,從香港教育現場說起。

「雙減」減什麼? 家長是喜是憂?

國務院在2021年7月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開宗明義一減校內作業量﹔二減校外培訓。呼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建設高品質教育、追求教育品質與公平。

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一點香港確實做到了,但現實是貧富有別,筆者試從不同家長的角度思考。中產家長迷信「贏在起跑線」,總擔心孩子落後於人,希望孩子學多點、學深點,不斷催谷,希望子女可以獨占鰲頭,成為領袖。

平民一點的父母,也理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希望孩子讀好書,讓家庭的社會階層得到提升。擔心孩子追不上,自己節衣縮食,也讓孩子課後參與不同補習班,興趣班。

不能否認,多補就造成壓力,也某程度上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才能。如果「雙減」減到香港來,家長可趁機多跟子女一起學習,發掘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和發展。

再考慮雙職父母,每天為口奔馳,家中沒有傭人或者家中長者沒有能力幫忙,放學後或假日就是靠補習社託管孩子。孩子在補習社做完功課,回家可以跟父母一起吃飯看電視,也許還有一點親子時間,也減少了父母逼迫孩子寫功課的衝突。萬一「雙減」來到香港,不許補習託管,這些家庭如何是好?

「雙減」究竟減什麼?香港也可以做到嗎?(網絡圖片)
「雙減」究竟減什麼?香港也可以做到嗎?(網絡圖片)

學校、家長加強溝通與體諒

香港中小學的課程文件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一眾專家撰寫,過程中參考學者意見,按照兒童心理及智能發展需要,本來不是這樣「難」。由於家長在校外做了很多功夫,老師見學生識得多,在照顧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考慮下又多教點、教深點,結果變成惡性循環,苦了孩子。

作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絕對同意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多樣性,前提是「自然的」,而非家庭背景造成的二次教育的不公平。

文件所見,「雙減」政策是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讓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如果「雙減」減到香港來,業界可視為提升專業之舉。

唯業界擔心是如果評估制度不改,還是用高考,用DSE,用紙筆評估決定升中……在小學一、二年級不許設有測考,到三年級一下子要參與紙筆評估,到時候孩子壓力之大,筆者不敢想像。另一擔心是孩子平庸化,就是你不測,我補考,結果孩子也不知道要學什麼,沒有了目標,抓不穩知識。

可是這個極端相信不會出現,因為家長會用腳投票,找一些能讓其子女有最大限度發揮的學校。學校領導也會擔心業績,會想盡辦法拔尖,這樣會否變成另一種壓力,暫是未知之數。

與其擔心 / 期盼政策上的「雙減」,不如先來個家庭和學校內的「雙加」。那就是家中加強溝通,學校加強調適與體諒。

俗語云:「十隻手指有長短」,教育工作者深明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有異;如家中多於一個孩子,父母也應見到老大和老二有不同性格,老么又有不同才能。天父造人非工廠「倒模」,這才是孩子們獨特可愛之處,願與家長、業界同仁共勉。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