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到觀察。這句話有點誤導,即使是相同的經濟制度與相同的政治制度,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文化都不一樣;更不要說城市與農村之間、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都有明顯的文化差異。這也不光是中國,大的國家如美國,東岸與西岸就有非常明顯的文化差異;小的如日本,日本人會認為,東京與大阪也有文化上的差異。
社會文化 可大可小
這裏帶出文化的地域層次問題。小的可以是一個省、一個城市裏面不同地區的文化。比如說廣東省,廣州市與粵北、潮汕的文化都會各不一樣,但是放大一點來看,都是粵文化;再放大一點,東亞的韓、日、華人地區,都有相似的文化,人們常說「儒家社會」,也是筆者稱為「筷子文化」(因為都用筷子,又是全球唯一用筷子的地方);雖則我們生活在裏面,又知道這些社會各自有獨特的文化;再放大一點,每一個洲,歐洲、南美洲、非洲,都可以看到容易辨認的文化特點,但是每個洲裏面,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徵。
我們常說「西方文化」,其實裏面包羅萬有。香港人比較熟悉的,是英語國家(或曰盎格魯—薩克森Anglo-Saxon,英語為主流的社會)。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比較相近,法國、德國、意大利,其實都很不一樣;外人看起來差不多的幾個北歐國家,每一個也其實都有其獨特文化。比較接近的還有南亞文化——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雖然同一來源,但100多年演變,社會文化也很不一樣。
不過,即使是同一個社會,不同的群體,也會有不同的文化。我們常聽到「青年文化」(或曰青年「次文化」)、「消費文化」、「議會文化」、或者「公司文化」、「機構文化」、「學校文化」,等等。
讀者很自然會問,「文化、文化、文化,到底什麼是文化?」有一位博士生,她研究的是北京大學的文化,收集了400多種文化的定義。這說明,文化是一個概念。以中文來說,在不同的場合,文化可以表達不同的事物。狹義的「文化」,可以說代表「文藝」。我們要是聽到「文化藝術節」,就會期望看到美術、音樂、戲劇、舞蹈、近年又時興加上美食。
文化含義 多元闡述
廣義一點,是指社會文化,是指生活方式、人際關係、思想方式等;教育,大致屬於這個層次。下面會稍微詳細再剖析。
更廣義一點,是指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也可以說是一種深層的社會建制(institution)。西方在最近40年左右盛行的文化學說,如Bourdieu、Foucault,大都是以文化代表全社會最深層(或者說最高抽象)的思想意識,觸及社會最深層的建制。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應該也屬於這個範疇。這3個「文化」意義的層次,當然不可能截然分開,但仍然是不同的內涵。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從藝術的「破四舊」開始,跟着就是教育。
在不同的文化裏面,「文化」會有不同的定義。比如說,中國內地說「有文化」往往是指受過教育、有知識……是指「德」與「智」裏面的「智」。毛澤東的「教育方針」,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也可以說是後來關於「紅」與「專」的議論的起點。2016年北師大李崇德教授提出的、為教育部所接受的,人的三大「核心素養」——「自我管理、社會參與、文化修習」——其中的文化修習,就包括人文底蘊、審美情趣、科學精神,可以說是學識與修養的範疇。
文化觀察 由表及裏
這裏且集中探討與教育比較有關的社會文化。到現在為止,筆者的框架,把社會文化的觀察分為7個層次。
第一層:語言與文物(language and artefacts)。這是文化最表面的現象。進入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首先會注意到的:語言、文字、服飾、音樂、舞蹈、美術、建築風格、室內家具、日常用品、食品、廚藝、食具、烹飪等等。
第二層:禮儀與規矩(rituals and ceremonies)。見面招呼、感謝與道歉、禮貌、婚葬、生辰、宴會、節日、書信規格、尊卑的相待等等。
第三層:英雄與隱喻(heroes and metaphors)。最簡約的象徵與概括。例如:美國傳統的英雄,過去是牛仔,現在是球星、超人、蜘蛛俠;委內瑞拉的英雄是選美冠軍;中國古代(甚至今天)的英雄是狀元;日本的英雄是武士等等。美國的隱喻是球賽;中國官方的隱喻是戰爭,民間的隱喻是飲食等等。
第四層:行為規範(behavioural norms)。不言而喻的、理所當然的、不假思索的、比法律更基本的行為準則。例如:交通燈前過馬路;男女、長幼、上下級之間的尊卑或平等;誠實與欺騙的界線。
第五層:共同價值(shared values)。是與非、美與醜、高尚與低賤、合理與不合理、正常與不正常、可以接受與不可接受、法治與政府的概念、平等觀、幸福觀、法律觀、權威觀等等。
第六層:基本假設(basic assumptions)。男女之尊卑、先天與後天、個人與集體(大我與小我)、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人的本性之善與惡、同胞與異族、程序與功效、平等與優越,義務與權利等等。
第七層:思維方式(general methodology)。總體性與分析性,「人—自然界」關係以及「人—人」關係,尋找方向與尋找平衡、「應該」與「可行」。
以上是由表及裏的層次。頭3層,在藝術、人類學、社會學的討論較多;第4-6層,是在研究機構組織的文獻中可普遍見到;最後一層,則是筆者從不同的文獻之中滙聚起來的。很容易發覺,教育幾乎與每一層都有關係,因此才引起筆者研究文化的動機。
每一層,都可以有更加詳細的描述。但是本欄以後將集中以教育作為軸心,加以討論。讀者會發覺,有些層次之間是互相滲透的,不容易截然分割。讀者會覺得,文化,即使按照筆者的框架,還可以有更多的維度,例如著名的組織文化泰斗Geert Hosftede,他提出的4種文化差異,其中masculinity(斷然性、硬與軟)以上就沒有包進去。又如宗教,不信教的,會認為宗教也是一種文化;信教的,會認為宗教超越文化,屬於靈性的範疇。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