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跟美國人講中國故事?其實這個事情,關係到中國的軟實力和公關能力。想跟大家推薦兩個片子,對大家了解美國有些幫助,也跟現在的時事相關。前面介紹過張純如女士及她寫的《南京大屠殺》,大家可以去看看與她相關的一部傳記電影,叫做Iris Chang: the Rape of Nanking。影片是我的一個朋友主演的,她叫Olivia Cheng,是一個加拿大籍華人。廣島和長崎被扔下原子彈以後,有21萬人因此去世,但是南京大屠殺中有30萬人喪生,比兩個地方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這種殘暴的行為比原子彈還可怕。西方世界對此知之甚少,所以張純如做了大量研究並用英文將此寫出來,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去看看這個傳記電影,去了解一下她的故事。她讓這個被世界遺忘的大屠殺在西方重新被重視起來。
中國會是和平崛起 中美關係應找平衡點
另外一部電影是紀錄片Better Angels,中文譯為《善良的天使》,是在中美關係比較微妙,比較低潮的情況下,為中國說話並反對經濟冷戰的美國紀錄片。兩個電影之間是有些關聯的,第一部影片的主演和第二部電影的製片人都是我的朋友。我是通過一個非常喜歡我作品的夏威夷讀者認識了Olivia Cheng。而她說,有個同是加拿大人的一直是我的讀者,很想透過她認識我。這個人恰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後來他來上海見我,我們成了忘年交。這次《善良的天使》的製片人是他的兒子,也是我的朋友加州的企業家William Mundell。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小蒙代爾曾到上海給我講述過他計劃拍這個片子,時隔多年,片子終於在2019年在中國和美國公演了。他請的導演並不是美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Malcolm Clarke,曾兩次獲得奧斯卡獎。這位英國人在上海、蒙特利爾、洛杉磯比佛利山莊都居住過,現在在巴黎生活。在文化上他比較喜歡中國,但又是歐洲人,既不親中也不親美,很中立,比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更適合當導演。
之前的美國總統布殊和小布殊都非常親華,然而美國的經濟在奧巴馬時代下滑的很厲害,有人說是因為小布殊窮兵黷武所致。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很多美國人產生怨氣,從我自身經歷出發,90年代來美國讀書時是克林頓時代,大家對華人非常友好,但是我2016年再次到美國生活的時候情況就變了,很多人對中國或多或少都抱有敵意。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年輕的時候是住在加州,相對比較開放,對華人比較友好,這次回來是在德州,這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地方,這裏的人稍微比加州的人知識層面低一些,造成了他們對中國比較敵視的態度。不管怎麼說,他們代表了很多選民的聲音,這些選民沒有辦法去中國,他們的了解完全是通過媒體來實現的。他們的聲音呢,美國政府得聽,他們的訴求就是想把他們以前的優越感和財富奪回來。
《善良的天使》拍的,水平很高,一點都不膚淺。影片拍攝中導演採訪了很多人,在訪談節目中導演說起採訪的過程,他提到中國人比較內斂,採訪時要耐心等半天才肯說,而美國人就相反,很會為自己說話。影片中還採訪了王健林,他說的幾句讓我對他刮目相看的話,他說我們老說到中國崛起,其實我們是復興,我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5000年文化都沒有斷過,你看還有誰能這樣一直興盛着?我們可能只有200多年不好的時候,剩下的時候都是比較輝煌的,這是中國人的一個驕傲。當一個國家崛起很可能就會帶來戰爭。歷史上有九個國家的崛起都捲入了戰爭,但是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大國,已經習慣了作為大國的狀態,習慣了文化的興盛,所以現在這個復興就會是和平的崛起。
電影的首映會在休斯頓舉行時,布殊基金會的負責人也到場了,布殊基金會的這個負責人說老布殊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因為他非常明白,美國人沒有必要和中國人作對,美國不會被中國打垮,美國只能被美國人自己打垮,現在的美國人沒有以前的美國人自信了,如果一個民族或一個人群不再像以前那麼自信,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有一個朋友是共和黨,他也是施瓦辛格的好朋友,我在聽了小布殊在他父親葬禮的講演以後,我才了解到施瓦辛格也是老布殊的好朋友,老布殊把他當做乾兒子一樣,那麼我們看共和黨中建制派這一群人,像老布殊、小布殊、施瓦辛格等對中國是非常友好的,但是隨着老布殊的去世,布殊王朝基本上就結束了,他們的影響力也在降低。特朗普所代表的共和黨有一點本土主義和孤立主義,小布殊不是很贊成這種外交方式。不僅僅是跟中國,也是跟其他很多國家,現在的形式不像以前冷戰時一樣,兩邊沒有什麼來往,現在兩邊來往密切,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美國和中國的產品人員都互相流通,美國和中國的各方面的交流都在進行,所以一定要找到一個中間點,可以讓兩邊共存。這就是《善良的天使》所表達的觀點。
民間觀點指出美國應對中國多包容
影片通過一個德州的牛仔的生活展示了非常有意思的活法:「美國夢中國製造」的可能性。這個牛仔在德州生活的時候,和自己的高中同學結婚很快就生了兩個孩子,他做了一名老師。但他的經濟狀況甚至無法負擔孩子上學的支出,後來離婚了。之後,他去了上海,成為一個美式橄欖球的教練,實現了中國製造的美國夢,甚至還娶了一個山東農村出來的中國太太,他說不管他的太太是不是中國人,他都會選擇生活在中國。通過一個小人物講他眼中的中國,而不是美國精英講中國,角度獨特。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美國精英是中美貿易的得益者,而這樣一個德州鄉下人,一個非常美國的橄欖球教練,一個跟權貴沒有來往,娶了中國農民後代的美國人,他眼中的中國無疑更令人信服。
之後,他還拍了留守兒童,還有兩地分居等中國人的生活。他們為全球化做出的犧牲都不是口號,是真實存在的。此外紀錄片裏採訪了一個和中國商人競爭的美國商人。他說,雖然跟中國工廠競爭,但中國人擁抱我們的美國夢,擁抱我們的文化,買我們的手機買我們的車,我們為什麼要跟他們作對呢?我們應該接受他們。這同樣是來自民間的觀點。所以民間的這種來往和文化溝通在電視片裏出現就有說服力。
製片人一再強調,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遠遠多於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美國人中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中國友好,但是大部分的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都挺好的,甚至對美國的想象可能比美國的實際還要好,體現了美國非常會做宣傳,美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觀看《善良的天使》,雖然是一個紀錄片,但它就像故事片一樣的精彩,讓你看到美國不同的人對中國的態度,因為有時候西方人的視角能抓到我們平時看不到的中國的另一面,而且更知道如何給西方人講中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