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寺院

阿姜布拉姆的管理風格延伸自他自己的修行原則:慈悲、詳和與放下。

很多人選擇出家是因為熱愛禪修,為的是寺院讓他們既能獨處又能夠獲得支持。但矛盾的是,很多這些包括阿姜布拉姆在內的禪修愛好者,到後來都成為了寺院及僧團的管理者。那麼,這些先天的隱士們是如何管理寺院的呢?

學會如何放下

阿姜布拉姆的管理原則源自他在泰國修行時的導師,尤其是阿姜查。當中有部份理念與社會的慣性思維頗為不同,例如阿姜查的教學風格不時被人批評為前後不一,有時他今天這樣說,到明天又說出完全相反的話。他的解釋是:若一個人向左偏離,你得把他推往右;如向右偏離了,就要把他推往左。換句話說,怎樣才正確,完全視乎當下的情況而定,前後不一並非必定錯誤。

他在泰國得到的另一啓示,便是要知道如何放下。阿姜布拉姆曾講述一件發生在阿姜查喪禮上的事:巴蓬寺(Wat Pa Pong)的新任住持阿姜連(Ajahn Liem)建造了阿姜查的佛塔,遺體在佛塔中的鐵棺內進行火化。不幸地部分工程細節並未符合標準,以致火勢失控,佛塔看似有被焚毀的危險,但阿姜連只是看了一眼,便平靜地返回寮房休息。他已經履行責任,盡力地建造了佛塔,而意料之外的問題,則可以讓其他人去解決。普通人眼中看似不負責任的行為,卻可能是智者放下執取的無我舉動。

阿姜布拉姆將學到的一切都銘記在心,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後,再發展出獨特的管理風格。在覺智寺慣常的一天,阿姜布拉姆會在勞動時段四處走走,檢視一下僧人們的工作狀況。他或會遇見一名僧人在掃地,一名在砍柴,另一名則在布置喪禮場地,無論遇到的是什麼狀況,他可能會在說「幹得好,請繼續」之前,都先開一個玩笑。他的領導風格有一個特點,便是充滿溫和的鼓勵而非對過失的責難。

學會對自己負責

阿姜布拉姆鼓勵寺院的每個成員都對自己負責,他知道真正的靈性進步,只在當事人積極進取時才會發生,絕非被逼必須要做對的時候。因此,覺智寺並沒有共修時段,僧人間的互動亦被減至最少。因為阿姜布拉姆認為一所好寺院不僅是個靈性的社區,更是個隱士的社區,所以僧人們都有充裕的時間用作獨自禪修。根據阿姜布拉姆定下的基本規則,各人均需自行決定怎樣做才最能善用自己的時間。

在決定某人應否獲准受戒時,阿姜布拉姆總想讓所有人都能夠得到機會。根據經驗,他知道實在難以預估誰將成為一個好僧人,與其拒絕讓一個將來或會成為模範僧侶的人出家,不如先予以受戒,再看他將來會否還俗好了。要是一些人受戒後很難相處,那更是讓其他人培育耐性與慈悲心的絕佳機會。

誠然,阿姜布拉姆喜歡鼓勵而非批評,更願意去啟發而非限制。他相信弟子們會做正確的事,而信任的回報是僧人們往往都過着高質素的寺院生活。其實,阿姜布拉姆的管理風格延伸自他自己的修行原則:慈悲、詳和與放下。有了這些崇高的原則,就無需擔心是否前後矛盾了。

本文摘錄自《慈心蔓延》一書,本社獲覺智國際基金會授權轉載。

覺智國際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