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和香港教育互動趨勢

大灣區對大學來說,這是可以擴大版圖的難得機會,也可以藉此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研究的實力,把影響力輻射到其他地方。而對學生來說,是有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內地每年高考生達1000萬人,需要更多的大學本科學位。

無論是大學教育或基礎教育,大灣區和香港兩地的教育互動趨勢愈來愈明顯,展望不久將來,會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當然,仍然是以香港教育「進駐」大灣區為主的。

在大學方面,香港浸會大學早在2005年於珠海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國際學院,當時剛退休的浸大校長吳清輝就去了珠海當創校校長,現有學生7000多人,不知將來會否正式改名為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2014年開學,是和深圳大學合辦的,由當時的中大副校長徐揚生轉到該校出任創校校長,吸引了全國優秀的學生,是廣東省收生第一。2018年第一屆畢業生有65%升讀海外名牌大學碩士或博士學位,35%直接就業,且十分受職場的歡迎。預計在2022年開學的有和廣州大學合辦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及香港理工大學(佛山)。2023年開辦的有和東莞理工大學合辦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與稍後開學的有和肇慶學院合辦的香港公開大學(肇慶)。至於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在2011年成立港大深圳研究院,以發展高新科技知識轉移,以及培養綜合型科研人才為主。

在上月,深圳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通過了「深圳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議2021年工作要點」,其中一項是加快香港大學在深圳辦學落地進程,相信很快會有新消息公布。港大是後發但卻令人充滿期盼,視乎中大(深圳)的成功,港大應該是不會落後的。

深圳大學校長、人大代表李清泉最近提出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要「雙向流動」,深大計劃在香港設立校區,而重點是提供適合在兩地就業創業,以及發展的課程予香港青年修讀。這對香港私立大學與及提供副學士學位的專上院校,肯定是一個挑戰。未來幾年,大灣區和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將會有更多的互動與融合,以共創雙贏局面!

對大學來說,這是可以擴大版圖的難得機會,也可以藉此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研究的實力,把影響力輻射到其他地方。對學生來說,是有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內地每年高考生達1000萬人,需要更多的大學本科學位。而且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政府重點發展的地區,這也一定吸引大批內地精英學生到區內升讀。而畢業生又有不少留在這個地區就業或者創業,因此會促進經濟,高新科技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港式教育落戶大灣區

至於基礎教育方面,早年深圳開辦港式人子弟學校,讓生活在深圳的香港人下一代不用跨區上課。近年也有一些深圳教育中心舉辦香港文憑試(DSE)課程班,面向內地高中學生。由於DSE是可以用中文應考,而學科程度低於高考,但卻可以升讀香港以至海外的大學,因此內地學生報讀者漸多。

近期因為疫情關係,不少港籍生滯留在內地,部分索性在區內找學位,加上近兩年香港社會氣氛的轉變,亦促使一些港人希望把子女送往內地讀書,於是有更多具實力和有心的香港辦學團體和內地機構合作籌辦港式課程學校。號稱首間港深教育直接融合的示範性學校──香港培僑書院深圳龍華信義學校,將於今年9月開學,是由小學到高中的一條龍學校,第一年招收的是小一至中四學生。日後兩季,以香港課程為主,亦有開辦內地課程,前者以英語和普通話教學,同時也開設以內地生為主的DSE課程。其實在高中階段,除了DSE和高考之外,學生還可選擇國際課程:英國的國際基礎班。成績達水平的可保送升讀英國北部大學成員(NCUK)的大學。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也透過網絡出席了培僑信義書院的簽約及啟動儀式,可知這間學校是得到兩地政府的支持和祝福。特首在講詞中特別提到該校的成立,可以為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港人子女提供高質素的教育。學校一個優勢是和香港的培僑書院共享資源,包括部分師資、教材、質素控制體系。當然也會有利兩地同一機構學生之間的交流。

該校現正在香港招聘教師,據報反應熱烈,因為學校聘用條件比較優厚:薪酬參考香港資助學校職級和年資,為老師提供免費公寓及早午晚餐,並會助取內地教師資格,與及任教內地和國際課程的機會。而退休不久的教師亦可以申請任教DSE課程。比較年輕又要想有新嘗試的老師可以在大灣區生活和發展自己的事業。

事實上,香港生源有限,每年報考DSE的只有5萬人左右,香港學校體制亦比較僵化,晉升和轉校的機會受到限制,例如資助學校是難以直接聘用高級學位教師的,教師的晉升職位數目亦有規定等等。而只有直資和私立學校有比較靈活的制度,不過這兩類學校為數不多,尤其是私立學校。

至於在內地任教的話,晉升機會和發展情景也許會較佳,特別是現在國內大城市如深圳,生活環境和香港已經相當貼近,因此對於樂意接受新挑戰的老師來說,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至於部分退休不久的老師也可能想在新的環境開創事業的第二春吧!

內地學校可能在香港辦學

除了培僑信義書院之外,筆者知悉還有幾所港式學校在籌辦當中,不單止深圳。還有在大灣區其他城市亦可能會有這類學校出現。在內地覓地建校,以至到籌集資金,學生來源等等也不難解決,缺乏的反而是優秀的辦學人才,包括管理與教學人員,當然還有學校的品牌。有志投身大灣區一展所長的教育同工,要把握機會了。

所謂「雙向流動」還包括內地教育機構在香港辦學,特別是中小學,這方面未有先例。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覓地建校,而香港用地本來已經不足夠。課程的吸引力,能否有足夠的學生報讀,因為現在香港中小學的學位本身已經過剩了,近年某些國際學校收生都十分困難。因此內地教育機構在香港辦學,相信短期內難以落實。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