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畫作 動感色彩 豐富意涵 豐乳肥臀

魯本斯的畫,無論是要逃離戰爭的人群,與殺手爭奪孩子的母親,要掙脫虜劫者的女子,戀棧權位的太后,還是談情說愛的男女,甚至被獵殺的動物,每一個都生氣盎然,鬥志昂揚,充滿生命力。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圖1)是巴洛克畫派的一代宗師,以色彩豐富華麗,人物眾多富動感,場面恢宏的大型畫作聞名於世。世人亦多知他是一位外交家。其實他是一個多面手,可說是最後一位「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同時設計圖書封面,版畫,掛毯(tapestry),建築,小型雕塑。不單從事創作,亦喜收藏藝術品與古董,且藏的都是精品。早成名,懂經營,32歲已建立了大型工作室,既設館授徒,亦協助自己完成來自歐洲各國絡繹不絕的邀畫。能兼顧這麼多範疇,可見其才智過人,精力旺盛。因其長袖善舞,管理得宜,一生生活優裕,往來無白丁,亦有畫家王子之稱。

(圖1)自畫像,魯本斯,1623(46歲),木板油畫,高85.7 cm,寬62.2 cm,溫莎堡皇家收藏Self portrait,Peter Paul Rubens, Royal Collection, Windsor Castle
(圖1)自畫像,魯本斯,1623(46歲),木板油畫,高85.7 cm,寬62.2 cm,溫莎堡皇家收藏Self portrait,Peter Paul Rubens, Royal Collection, Windsor Castle

教養學養俱佳 出入宮廷多面手

魯本斯1577年生於德國錫根(Siegen),10歲父歿,隨母回祖家安特衛普(Antwerp)定居至終老,同時改宗天主教。自少接受良好教育,懂七種語言,包括拉丁文與希臘文。少時曾於一貴族家當侍童,體驗上流社會禮儀習俗,見識大場面,學會為人處事,贏得多國領主賞識。23歲獲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贊助到羅馬,翡冷翠等地觀摩,隨使團到訪西班牙。在意大利八年後回到安特衛普,又獲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rlands, or Habsburg Netherlands,註1)總督(Governor General)阿爾貝托大公及夫人伊莎貝爾(Archduke Albert and Isabella Clara Eugenia)委為宮廷畫師,兼外交顧問,多次出使西班牙,法國與英國。

作為一位知名畫家,魯本斯有機會與王侯政要單獨相處,建立密切關係,互通機密,進行外交遊說。多次出使經歷,不單為其提供觀摩大師作品如米高安哲羅,拉斐爾,卡拉瓦喬與提香等的機會,亦有助提升其知名度,建立人脈,推廣招徠。故其藝術與外交生涯,可說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630年魯本斯成功為西班牙取得英國簽訂和平條約(註2),因其藝術與外交成就,同獲英王查理一世與西班牙皇帝菲利普四世授封,是唯一獲此殊榮之畫家。

魯本斯一生重情,與妻恩愛,惜49歲時妻子(圖2)早逝,魯本斯悲痛之餘,致力外交工作。1630年成功取得英國和平協議後,辭去外交職務,決意再婚,告老歸田,搬到市郊大宅定居。第二任妻子雖只得16歲(圖3),婚姻生活卻異常愉快,以妻子為模特繪畫了多幅作品,10年內生了五個孩子。晚年手指雖受痛風(可能是風濕)所困,仍熱愛繪畫。1640年去世,享年63歲。

(圖2)畫家與第一任妻子在金銀花涼亭中的雙人自畫像,魯本斯,1609,木托帆布油畫,高1.78 米,寬1.37米,慕尼克老繪畫陳列館。Self-Portrait with first wife Isabella Brandtin the Honeysuckle Bower, Peter Paul Rubens, Alte Pinakothek
(圖2)畫家與第一任妻子在金銀花涼亭中的雙人自畫像,魯本斯,1609,木托帆布油畫,高1.78 米,寬1.37米,慕尼克老繪畫陳列館。Self-Portrait with first wife Isabella Brandtin the Honeysuckle Bower, Peter Paul Rubens, Alte Pinakothek

(圖3)畫家與第二任妻子與兒子自畫像,魯本斯,1639,木板油畫,高2.04 米,寬1.59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Rubens with Hélène Fourment and their son Peter Paul, Peter Paul Ruben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圖3)畫家與第二任妻子與兒子自畫像,魯本斯,1639,木板油畫,高2.04 米,寬1.59米,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Rubens with Hlne Fourment and their son Peter Paul, Peter Paul Ruben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用色豐富 動感恢宏 善用寓意 豐頤人體

魯本斯的創作生涯橫跨40多年,傳世作品超過1400幅。他偏好人物眾多的大型歷史畫,包括宗教畫、神話畫、寓言畫等;訂製人像畫亦非常多;動物狩獵畫是他的特色,晚年亦繪畫了多幅出色的風景畫。

他的畫用色豐富,氣勢恢宏,充滿動感,筆法灑脫自如。有超強的駕馭能力,整合人物眾多,故事複雜的巨大篇幅,畫面仍自然流暢,訊息清晰。

受祖家低地國家文化與藝術傳統影響,作風自然寫實,細節細膩。熟讀《聖經》與古典文學,擅長融匯宗教意義,神話與人文主義思想,編織出充滿寓意內涵的故事,深得王室貴冑,文人雅士歡迎。

魯本斯對生命充滿熱情,積極投入,精力旺盛,晚年與第二任妻子婚後尤愛豐乳肥臀的女體,歌頌生之趣,慾之樂。由此Rubenesque 一字即代表體態豐頤之人體。對人體構造、肌理與肌膚色澤有非常細致的描繪。

今天為大家介紹幾幅較為代表其畫風的畫作。

宗教畫神話畫俱佳

《三松與德里拉》(Samson and Delilah,圖4)是魯本斯較早期畫作,他剛從意大利回到安特衛普,帶有卡拉瓦喬的影響,畫面明暗對比強烈,線條清晰,用色明麗,景物立體深遠。

(圖4)《三松與德里拉》,魯本斯,1609-10,木板油畫,高1.85米,寬2.05米,倫敦國家美術館Samson and Delilah,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4)《三松與德里拉》,魯本斯,1609-10,木板油畫,高1.85米,寬2.05米,倫敦國家美術館Samson and Delilah, Peter Paul Rubens,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升起十字架》(The Raising of the Cross,圖5)可說是魯本斯在安特衛普的成名作。對角線構圖,強烈的動感,動作延伸到畫面前緣,觀者好像參與其中,這些都是典型的巴洛克特色。血脈奮張的人體,立體的線條肌肉,明顯反映了米高安哲羅的影響。

(圖5)《升起十字架》,魯本斯,1609-10,木板油畫,高4.62米,寬6.4米,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Peter Paul Rubens, 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圖5)《升起十字架》,魯本斯,1609-10,木板油畫,高4.62米,寬6.4米,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Peter Paul Rubens, 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觀者看完《升起十字架》(圖5),在同一教堂內,掉頭即可看到《基督卸下十字架》(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圖6),兩畫遙遙相對。完成時間相隔3、4年,可以看出魯本斯的風格已有所改變。此畫在今天看來仍然有一種現代感。畫面背景簡化了,突出了人物與動作。構圖簡潔有力。用色主要集中在紅白藍幾種主要顏色。人體與人物表情皆比前自然流暢。

(圖6)《基督卸下十字架》,魯本斯,1612-14,木板油畫,高4.21米,寬3.11米,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Peter Paul Rubens,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圖6)《基督卸下十字架》,魯本斯,1612-14,木板油畫,高4.21米,寬3.11米,比利時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 Peter Paul Rubens,Cathedral of Our Lady, Antwerp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Bound,圖7)是魯本斯與斯奈德(Frans Snyders)合畫的作品。斯奈德是著名的動物畫家,負責繪畫那隻鷹。魯本斯自己畫狩獵與動物也很出色,卻喜歡跟不同畫家合作。此畫描繪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他偷取火種送予人類,激怒了眾神之首宙斯,把他鎖上懸崖,派一隻鷹每天去吃掉他的肝臟,然後讓他從新長出一個肝來,普羅米修斯日復一日承受着被啄食肝臟之苦,卻堅毅不屈。兩位畫家以生動的手法表露了普羅米修斯的痛苦與惡鷹的殘暴,構圖緊密,集中在人物與惡鷹上,背景減到最少,採用頭下腳上的倒吊姿勢,更突顯了普羅米修斯的困境,被鎖的手接近畫面前緣,觀者更能感受到人物的無助。魯本斯非常喜歡此畫,認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註3)。

(圖7)《普羅米修斯》,魯本斯與斯奈德,1611-12,帆布油畫,高2.44米,寬2.1米,費城藝術博物館。Prometheus Bound, Peter Paul Rubens&Frans Snyders,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Pennsylvania.
(圖7)《普羅米修斯》,魯本斯與斯奈德,1611-12,帆布油畫,高2.44米,寬2.1米,費城藝術博物館。Prometheus Bound, Peter Paul Rubens&Frans Snyders,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Pennsylvania.

傳揚宗教 鞏固權位

介紹《聖方濟沙勿略的神蹟》(Miracles of St. Francis Xavier,圖8)此畫乃因港人皆熟悉耶穌會(Jesuits)與聖方濟,這位亞洲傳教之父。畫面呈現聖方濟在亞洲行使神蹟,看到不同亞裔人種,有信徒摧毀印度神殿。魯本斯的時代,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創立耶穌會,隨殖民潮傳揚天主教,東至亞洲日本,南至非洲,西至南美,此畫可說是一個歷史見證。

(圖8)《聖方濟沙勿略的神蹟》,魯本斯,1617-18,帆布油畫,高5.35米,寬3.95 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Miracles of St. Francis Xavier,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圖8)《聖方濟沙勿略的神蹟》,魯本斯,1617-18,帆布油畫,高5.35米,寬3.95 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Miracles of St. Francis Xavier,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登陸馬賽港》(The Disembarkation at Marseilles,圖9)是魯本斯應麥迪奇家族的法國皇太后瑪麗·德·麥地奇(Marie deMedici)之邀,繪畫的一系列24幅巨製,以表彰其夫法王亨利四世(Henry IV)與自己的一生。現藏羅浮宮博物館。「登陸馬賽港」是其中一幅,描繪她從翡冷翠遠嫁巴黎,來到法國邊境在馬賽港登陸時的大場面。畫面上中部可看到瑪麗踏上鋪了紅地毯的跳板,前面俯首歡迎她的男子,披着深藍色綴有金色百合花披風,代表法國。海神波西登(Poseidon)在畫面左下指揮着站在跳板下的三位女兒平定海浪。周圍可以看到天人共慶,一片歡欣氣象。魯本斯在此畫把他的象徵本領與古典神話寓意發揮的淋漓盡致,把本來一件簡單沉悶的登陸事件,變成一幅華麗喜慶,威儀大氣的場面,皇太后看了非常滿意。

(圖9)《登陸馬賽港》,魯本斯,1625,帆布油畫,高3.94米,寬2.95 米,羅浮宮博物館 The Disembarkation at Marseilles, Peter Paul Rubens, The Louvre.
(圖9)《登陸馬賽港》,魯本斯,1625,帆布油畫,高3.94米,寬2.95 米,羅浮宮博物館 The Disembarkation at Marseilles, Peter Paul Rubens, The Louvre.

見證和平 帶來希望

《智者來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圖10)初繪於1609年,西班牙與荷蘭就在此畫裝飾的大廳內,簽訂《12年停火協議》(Twelve Years’ Truce)。此後畫作移到馬德里。1628-29 年西班牙與英國談判簽訂和平合約,最後成功於1630年達成共識。作為此談判主要外交官,魯本斯需留在馬德里一段時間。西班牙皇室藏有多幅提香畫作,魯本斯受到啟發,吸收了大量提香手法,對此畫作出重大修改,效果絕佳。顏色光影處理非常美,大量人物動物鋪排有序,筆法靈動自如,引領觀者目光走遍全畫。此畫不單見證了西屬尼德蘭兩個重要歷史里程碑,象徵兩份條約帶來和平與繁榮的期許,也代表當時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對擊退新教的希望。

(圖10)《智者來朝》,魯本斯,1628-29,帆布油畫,高3.56米,寬4.93米,普拉多博物馆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Peter Paul Rubens, Prado.
(圖10)《智者來朝》,魯本斯,1628-29,帆布油畫,高3.56米,寬4.93米,普拉多博物馆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Peter Paul Rubens, Prado.

早於1610年代,魯本斯初出道時已向英王室拋媚眼,說自己擅長大型畫作。最終於1629年如願,受邀繪畫《倫敦國宴廳天頂畫》(The Banqueting Hall ceiling,圖11)。這塊高16.76米寬33.52 米的天花,是英皇查理一世歌頌表揚其父詹姆士一世(James I)的裝飾。英倫天氣潮濕,不宜作壁畫,魯本斯與學徒花了幾年時間,根據建築師提供的尺寸,在安特衛普分別繪製了九幅帆布油畫,再送到倫敦安上天花。把畫運到倫敦,徒弟在大廳地面攤開,卻驚覺尺寸比天花面積要大,原來當時兩地雖同樣以尺寸為名量度面積,卻沒有統一標準。最後幾經思量,巧妙修改畫面才成功裝上天頂,真的捏一把汗!

(圖11)《倫敦國宴廳天頂畫》,魯本斯,1632-34,帆布油畫,總面積高16.76米,寬33.52米。The Banqueting Hall ceiling, Peter Paul Rubens,London.
(圖11)《倫敦國宴廳天頂畫》,魯本斯,1632-34,帆布油畫,總面積高16.76米,寬33.52米。The Banqueting Hall ceiling, Peter Paul Rubens,London.

(圖12)《維納斯的盛宴》,魯本斯,1636-37,帆布油畫,高2.17米,寬3.5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The Feast of Venus, Peter Paul Rubens,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圖12)《維納斯的盛宴》,魯本斯,1636-37,帆布油畫,高2.17米,寬3.5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The Feast of Venus, Peter Paul Rubens,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豐乳肥臀 愛的宣言

魯本斯1630年再婚後,婚姻生活美滿,畫了多幅愛神題材的畫作,妻子是當然的模特,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地面與天空中都看到大量長着翅膀的邱比特,好幾位仙女為畫面正中的維納斯雕塑裝飾供奉。畫面左面魯本斯加入了一批酒神追隨者,男男女女摟摟抱抱的歡欣起舞。最左面的酒神隨從半羊人高舉一位女子,女子回頭向着觀者微笑。這位就是魯本斯的第二任夫人海倫娜。這是魯本斯致敬婚姻和諧,夫婦魚水之歡的畫作。整幅畫面充滿肉慾之趣,洋溢着一片享受現世歡樂的氣氛。

魯本斯喜歡肥大圓潤的肉體,晚年再婚後尤烈,畫中女體愈發豐頤,這可能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初時很難接受,唯排除對肥胖的偏見,嘗試從畫家觀點出發,會慢慢欣賞魯本斯《美惠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圖13)的古典美。三位女神白皙的身體散發出如詩如夢似的亮光。三位都以魯本斯夫人海倫娜為模特,是畫家歌頌女體與女性美的代表作。

(圖13)《美惠三女神》,魯本斯,1630-39,木板油畫,高2.21 米,寬1.81米,普拉多博物館The Three Graces, Peter Paul Rubens, Prado.
(圖13)《美惠三女神》,魯本斯,1630-39,木板油畫,高2.21 米,寬1.81米,普拉多博物館The Three Graces, Peter Paul Rubens, Prado.

反戰反暴力 歌頌自然生命力

上兩星期談魯本斯的畫作《和平與戰爭》(Allegory of Peace and War,註4)時,曾提到魯本斯渴望國家和平安定,人民安樂豐足。他一生畫了多幅反戰反暴力畫作,《戰爭的後果》(Consequences of War,圖14)應是最後一幅。跟《和平與戰爭》一畫相反,此畫描繪戰爭壓倒愛。專門挑撥離間引起兩方暴怒的女魔神阿萊克托(Alecto),幾近瘋狂似的拉着手持盾牌身穿甲冑的戰神馬斯(Mars),鼓催他發動攻擊。戰神無視畫面正中裸體女子愛神維納斯(Venus)的勸阻,持劍邁步向前。他腳下踏着書本,前面抱着魯特琴的女子被推倒在地,代表文化與藝術在戰爭下被踐踏。右下一位母親摟着孩兒倉惶逃命,她前面一個手持量尺代表建築師的男子亦倒臥在地,戰爭摧毀建築,摧毀家庭。左面身穿黑袍的女子代表歐洲,受戰火蹂躪多年,她的華衣美服已顯殘破,身上珠寶盡失。黑色在這裏代表哀悼與絕望。所有人與物都受到傷害,無人得益。

畢加索後來受此畫啟發,繪畫了反戰畫《格爾尼卡》(Guernica)。大家可看到兩畫相類之處?

(圖14)《戰爭的後果》,魯本斯,1638-39,帆布油畫,高2.06 米,寬3.45米,翡冷翠彼提宮.Consequences of War, Peter Paul Rubens, Pitti Palace, Firenze.
(圖14)《戰爭的後果》,魯本斯,1638-39,帆布油畫,高2.06 米,寬3.45米,翡冷翠彼提宮.Consequences of War, Peter Paul Rubens, Pitti Palace, Firenze.

可幸告老歸田後,魯本斯可以專心繪畫,周圍的田園景致啟發他畫了好幾幅歌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優美恬淡如詩的風景畫。《清晨的史延城堡》(View of Het Steen in the Early Morning,圖15)是最著名的一幅。魯本斯的風景畫啟發了後代多位英國風景畫家如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與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

(圖15)《清晨的史延城堡》,魯本斯,1636,木板油畫,高1.31米,寬2.29米,倫敦國家美術館View of Het Steen in the Early Morning, Peter Paul Rubens,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15)《清晨的史延城堡》,魯本斯,1636,木板油畫,高1.31米,寬2.29米,倫敦國家美術館View of Het Steen in the Early Morning, Peter Paul Rubens,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魯本斯的畫,無論是要逃離戰爭的人群,與殺手爭奪孩子的母親(註5),要掙脫虜劫者的女子(註6),戀棧權位的太后,還是談情說愛的男女,甚至被獵殺的動物(註7),每一個都生氣盎然,「鬥志」昂揚,充滿生命力,反映了畫家自己對生命的投入與熱愛,亦非常有感染力。這或許亦是他的歡迎度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註解

  1.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1月23日「魯本斯:三篇之二」文章, 註2
  2. 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1月23日「魯本斯:三篇之二」文章
  3. 魯本斯形容《普羅米修斯》這幅畫就好像是「flower of my stock」
  4. 《和平與戰爭》一畫詳情,請參閱本欄2021年1月16與23日「魯本斯:三篇之一與之二」文章
  5. 《無辜者的屠殺》(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魯本斯,1612
  6. 《劫奪留奇波斯的女兒》(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魯本斯,1618
  7. 《獵獅》(The Lion Hunt),魯本斯,1621

魯本斯:三篇之三

本系列文章:

和平豐盛 婚姻美滿 孩童幸福

光暗對比 色彩豐富 構圖巧妙 融合訊息

後記:緬甸抽象派藝術家Aung Myint作品展

最近本地慈善機構Connecting Myanmar展出著名緬甸抽象派藝術家Aung Myint的作品,所有盈利用以捐助緬甸學生升讀大學。Aung Myint,1946年出生,是紐約Guggenheim Museum唯一收藏的緬甸藝術家。此次其中展品Mother and Child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每幅用黑墨以「一筆畫」形式連貫 而成,表達出母親與其嬰兒間互相依附的感情。歡迎大家出席觀賞收 購,支持助學。

展出地址:WOMANBOSS 深水埗鴨寮街82號地下。展期至今年3月底

查詢 [email protected]https://www.artsy.net/show/connecting-myanmar-aung-myint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