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 2025 02:42:4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墨子的學說 嶄新的詮釋

從1840到1949年,數千萬英雄的中華兒女犧牲性命換取的民族獨立,和墨家祟尚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文化傳統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筆者近年在內地參加了一個名為「知行讀書會」的聚會,聚集了一群生活在珠海特區的清華大學校友,大部分是企業家,溫文爾雅,好學不倦,一般稱之為儒商。這個讀書會座落在唐家灣的唐廬,當年康有為和梁啟超都來過,分別有牌匾和對聯的墨寶。

知行讀書會最近舉行一個大型演講會,邀請廖理純老師主講當代中國成功的文化基因,從墨家學說的角度予以解讀,本人深受啟發。現將他演講的主要內容綜合引伸發揮如下,以供讀者們分享。

墨子學說十論

墨子學說總共有十論,分別是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同、非樂、非命、尊天、尚賢、事鬼。以上十論,有些從字面上就可以容易理解,有些卻較為深奧費解。例如兼愛和非攻,簡單來說就是以仁愛為本,崇尚和平。墨子提倡節約用度,葬禮簡單,反對縱情聲色。尚同和尚賢,就是以賢德的高標準尋求共同的觀點。非命是不信天命,尊天是敬畏自然。至於事鬼,根據廖老師的解讀,是事奉武士和軍人。這十個方面,值得深刻領會,從較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層次去琢磨其深邃的理念和系統的思維。

兼愛和非攻,尚賢和尚同,都是知易行難。至於非命和尊天,意思是事在人為,人定勝天,鼓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又與尊重大道之行,「順其自然」不相矛盾。

廖老師對事鬼有獨特的解釋。他認為人鬼神在古代,從甲骨文以來已有三者互通的概念。人是人民和群眾,鬼是武士和軍人,神是不朽的鬼魂。秦朝的兵馬傭士兵跪(和「鬼」字同音)着在地上,代表一個個保衛部族安全的武者(以「鬼」字象形屈膝)。用現代語言來說,鬼就是為國犧牲的軍人,跪在地上表示對國家和人民的無比忠誠。所謂鬼才和鬼雄,其實並無否定或貶抑的意思。

據此,「生當為人傑,死當為鬼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都有了新的想像和詮釋。人鬼神其實一脈相成,墨家的思想,在儒家和道家之外,可說是獨樹一幟。廖老師認為,從特定意義看,墨家在境界和層次上或比較儒道兩家更為高遠。例如節用、節葬和非樂,正是取之有道、用之有節、廉潔克制的意思,和我們今天崇尚節儉、拒絕浪費、人類和自然界萬類是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有共通之處。

墨子的思想希望各個部族能夠凝聚在一起,各個民族之間互動共融,堅持統一,反對分裂。(Shutterstock)
墨子的思想希望各個部族能夠凝聚在一起,各個民族之間互動共融,堅持統一,反對分裂。(Shutterstock)

凝聚民族  反對分裂

廖老師認為我們應該從文化的高度去了解墨家的思想。例如尚同和尚賢的意思,就是上同下受。上之所賞,下之所譽,要求人民群眾上下一心,同向而行。春秋戰國的先秦時代,各個部族有其自身的特色。墨子的兼愛和非攻,正正是倡導華夏諸民族集聚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墨子的思想就是希望各個部族能夠凝聚在一起,各個民族之間互動共融,堅持統一,反對分裂。

中華民族以龍作為自身的標誌。龍集合了九種動物身體的不同部分,可上天,可下海。龍的傳人,在天地之間能夠靈動,既可以飛龍在天,深海之下有海龍王。至於一個「中」字,根據廖老師的研究,它代表着不同部族的旗幟,意義是作為凝聚和團結各部族核心力量的象徵,蛻變而成當今的國旗,莊嚴而神聖。中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在青銅器上的甲骨文(2.0),不同的旗幟樣式,從一個「中」繁衍而來,一直延續到清朝的正八旗和鑲八旗,有其跡象可尋。

遠古神話的伏羲和女媧是夫妻。對所謂女媧煉石補天,廖老師也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天的原本意思是代表一個可以頂天立地的英雄。伏羲因衛國守土受傷,女媧為他治療助其復原,女媧補天是輔助伏羲。是否真的可以這樣解釋,存疑。引伸而言,墨子以大愛為念,不怕犧牲,公爾忘私。從這個角度看,廖老師認為共產主義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堅持共同富裕,脫貧攻堅,信奉社會主義,大公無私,先公後私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墨家思想可謂異曲同工。墨子之後有屈原,屈原也是墨家。

中共百年奮鬥  蘊藏墨家精髓

作為人民群眾的領導層,回顧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奮鬥歷程,中國共產黨的立黨精神與墨家思想有共通之處,也是中華文化的民族基因。廖老師的結論是,所謂摩頂放踵,就是頭可戴天,腳立於地,墨子祟尚的完人,就是堂堂正正,在天地之間永存而無愧於生命的人。

他認為當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成果突出,到如今重新建立文化自信,除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之外,更有墨家的精髓。中華民族文化文明之所以超越時空,7000年來延綿不絕,生生不息,擺脫古文化的生滅周期和更替定律,根本原因不單只在道路,理論和制度的異同,而在中華文化的中國基因。

墨子生在孔子之後,春秋和戰國交替銜接的期間。他吸收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精髓而發展成一家之言為墨家,在思想體系的層次和追求完美的境界是否更為高遠,頗堪吟味。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夕的9月30日,在2013年被法定為「烈士紀念日」。

73年前的當天,建國元勳們群集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動土儀式。碑文由毛澤東撰寫,由周恩來書寫,代表建黨28年和建軍22年之後,於茲建國。九年後(1958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蔚然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直到今天,以迄永遠。

現在看來,從1840到1949年,數千萬英雄的中華兒女犧牲性命換取的民族獨立,和墨家祟尚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文化傳統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在慶祝人民共和國國慶73周年前夕,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文明角度有所思考,顯然是饒有意義的。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