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章教授在香港出生和接受教育,也曾在美國深造並擔任教授多年,對兩地的高等教育有深入的了解。談到兩者的對比,他認為在收生方面分別很大:美國的大學收生比較開放,學生申請一所學校,可以完全不須決定主修科,到了第二或第三年的時候才決定;香港的大學則比較系統化,學生在申請時已確定了主修科,進了大學想轉主修科也不容易。對於兩地高等教育制度的異同,唐校長表示,不應說誰優誰劣,而應取其長,捨其短。
「十八、九歲的年輕人,未能決定長大後從事什麼工作正常不過,先讓他們嘗試一下不同的學科,見識一下,聆聽一下師兄師姐的意見,之後才作決定,合情合理。」至於香港也有其優勢,如高等教育愈來愈國際化,為年輕人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他指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年輕人畢業後無論是打工或是創業,所從事的業務很大機會有國際元素,如果在大學的時候已經接觸到不同文化,進入社會後一定有優勢。而香港就能提供這樣一個環境,讓年輕人早些接觸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為踏進社會做好準備。
取消高級文憑課程 專注本科教育
理大2014年中宣布,2015年停辦其中一個資助高級文憑課程,並計劃於2016/17學年陸續停辦餘下14個,專注發展學士或以上課程。唐校長解釋:「作出這個決定時,我們沒有考慮排名的影響,只希望理大成為高水平的大學。縱然取消高級文憑課程的過程較為漫長,但是我很開心得到老師、管理層和校董的支持,他們不希望循着急功的方向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新一代有無數的機會前往內地和國際舞台上一展所學。有見及此,理大早已規劃與內地大學及國際合作的策略,務求打開進入中國的門戶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亦為理大鋪墊邁向國際的康莊大道。
善用內地資源發展科研項目
理大過去一直致力尋求與內地大學合作機會。「理大與內地大學合作開辦超過20個學位項目,由理大的老師親身前往內地授課,修業完滿可獲理大頒發的學位。這些課程的學生對象是內地學生,目前內地課程的畢業生加起來已有7000多名,現任深圳市長、中國移動前任和現任總裁,均是理大內地課程的學生。」唐校長欣慰的表示。
香港的高等院校與中國合作並不容易,唐校長認為「每件事情都有風險」,所以勇於面對與內地合作的風險。他透露:「我們也上了很多寶貴的課,有些模式至今仍未適合理大發展,譬如我們未有打算在內地建立分校提供本科課程。縱然目睹中大的成功嘗試,但是理大尚未有此考慮,源於內地與香港管治制度有所不同。」
面對制度各異,唐校長相信如能參考香港的制度,將有助中國的高等教育邁步向前。「內地大學有書記制度,香港則用委員會制度,意味並非只有政府官員才可以參與制定高等教育的政策,這已是一個大相逕庭的管治方式。我相信美國和香港的高校有較好的管治制度,內地可以參考,並在這方面有多點交流。」
邁向國際化,加強人才交流
放眼神洲與拓寬國際視野同樣重要,理大不但規劃了適當的中國策略,更開展了交換生計劃和勵學教授計劃,務求廣納四方八面的人才。唐校長表示:「理大每年有一成的學生來自內地和有幾個百分比的學生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總共佔學生人數不多於兩成。長遠而言,我們希望多錄取不同國家的學生,提供機會讓香港學生接觸不同背景的同學,了解不同的文化,拓展國際視野。與此同時,我們也爭取機會讓學生成為交換生,目前理大每年有600個名額讓同學前往外地作交換生,亦有600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來理大。不論同學在四年的大學教育選擇前往其他國家留學與否,都有機會接觸不同國家的學生。」
由於理大採取全球招聘的方式尋找教授,面對世界多間知名院校的競爭,理大亦花上了一點心思吸引海外教授。唐校長指出,近來理大成立了勵學教授計劃,依靠有心人士的捐款,成立了一個基金。當海外教授選擇在理大任教後,基金會撥出一些經費,支持他們的科研。再者,因為理大與內地有很多合作,故此海外教授來港後,科研的範圍不只局限於本港。
此外,理大的科研成果在國際被廣泛應用,例如目前北京往上海的高鐵監察系統由理大教授發明,該系統有助高鐵員工即時在控制台上,看到車卡是否運作正常,亦能準確計算有多少輛列車經過。「因為這些科研成果已成功製成產品和使用,新加坡、澳洲、印度等國家的地鐵公司亦尋求我們的協助。由此可見,若海外教授到理大發展科研,他們將有機會看到其成果在國際應用。我希望海外教授會珍惜這些獨特的機會,懷着興奮的心情積極投身科研。」
香港看似機遇處處,伴隨而來的卻是不少來自海外的競爭對手,唐校長認為雖然這是全球發展的大趨勢,但是香港仍有很多機會。他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不斷增值和勇於面對挑戰,並保持客觀的態度,「因很多事情可從多方面考慮,年輕人應以客觀的態度聆聽別人的意見,雖然不一定要同意,但是至少要尊重對方,並且勇於在人前發表意見,才能透過交流和共識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