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別讓標準答案扼殺語文教育

真實的閱讀理解,就是心靈的積累和文本的含義互相作用的過程。文本愈豐富、心靈的積累愈豐富,理解得愈豐富,理解得愈成功。

編按: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聯合舉辦了「開卷有益,閱讀引領青春」的對話專場。成員朱永新、周國平就中學生閱讀問題與600名高一學生及老師展開對話。參加對話的還有實驗中學校長蔡曉東。

周國平老師的演講經整理刪節以後,轉載如下:

我想談的主題是語文教育和中學生閱讀。為什麼把語文教育作為一個重點呢?因為這次活動可能和我去年有一本書有一點關係,我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

《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一書。(豆瓣讀書網)
《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一書。(豆瓣讀書網)

這本書的編輯收集了大概55篇語文測試的卷子,這55篇卷子的閱讀理解都選了我的文章。對於每篇卷子,因為它有參考答案,實際上也就是標準答案,我看了這55篇卷子以後寫了點評。

考生比作者更了解文章?

看了以後,我很有感慨,首先我覺得語文老師對我太厚愛了,經常把我的文章作為語文測試閱讀理解的考題來做。所以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說我早就讀你的書了,一問就是中學的時候讀過我的文章,或者課本裏的文章,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謝:中學生課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一個通道啊,我很多東西通過中學語文課進入了孩子們的視野,對他們發生了影響。

周國平教授的作品經常被選用為閱讀理解考卷文章,令他觀察、留意到目前的語文教學,思考語文教育的問題。(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周國平教授的作品經常被選用為閱讀理解考卷文章,令他觀察、留意到目前的語文教學,思考語文教育的問題。(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有一次我到北京的一所中學,有位男同學站起來說:「周老師你還活着啊?」他說我以為你是民國時期的人物呢,因為課本裏面老出現的人恐怕就應該是一個古人了是吧?當時我非常快樂,也非常慚愧的向他道歉,因為我還活着。

所以我就有一個問題,其實像這樣一種測試方式,有一回我朋友的小孩拿出一份考卷,他正在上初中,那是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他說周伯伯你自己做做看,我就做了,做完了以後他按照標準答案給我打分,我得了69分。他特高興,因為他得了71分,比我高。所以我的文章被選作語文考卷,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直接觀察現在的語文教學,去思考這個問題。

語文課培養學生文化根底

我覺得是兩個,一個就是母語訓練。對中國人來說用母語來聽說讀寫,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愛國,愛母語就是愛國。現在我們開放了,國門開放,很多孩子以後可能就是不一定在中國生活,可能到國外去,到美國去、到歐洲去,但是我想只要你在母語訓練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為這個母語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紐帶,也可以說母語就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特徵。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消亡了,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它是最重要的精神紐帶。

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保存在什麼地方?就保存在那些母語裏、文字裏,所以如果你只要有一定的修養,到天涯海角你都是有根的,但是如果說這方面很無知,我覺得在文化的意義上,你基本上就不是中國人了。語言是很重要的,母語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到了西方也不會成為西方人,我告訴你,你流的血還是中國人的血。所以如果說母語方面如果真的是一個空白的話,或者是基礎很差的話,那你將來就不知道自己什麼樣,你就覺得自己沒有定位,所以我覺得語文不光是一個技巧的問題或者是應付學習的問題。語文教學絕對不是為了培養作家,它就是培養一個文化上有根的人。

「感」、「思」能力比硬知識重要

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質的培養。從學習的內容來說,除了聽說讀寫,還有兩種能力:一個是感受能力,即心靈的感受能力;還有一個是「思」,即獨立思考的能力。心靈的感受能力和頭腦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兩種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兩種能力好的話,人文素質就會提高。所以聽說讀寫背後的就是「感」和「思」。其實這兩方面母語訓練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兩者是分不開的,而且共同的途徑都是通過閱讀和寫作來培養母語能力及人文素質。

什麼是正確的讀?我們現在語文教學的那些試卷,我覺得有的定位錯了,把語文定位為一門知識。語文絕對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能力。你看那些考卷基本上語文就是靠兩類東西,一個就是語法修辭,什麼論證方法,用了什麼什麼方法,我看了這些卷子之後才知道有這麼多的論證方法,什麼對比論證、正反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很多,很多⋯⋯這都是在我的文章卷子裏面出現的,說實話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哪裏想到這些論證啊?所以像這種語法修辭、論證這些東西,這方面的知識要不要?要,可以默默的領會。沒有一個人是靠這些知識寫出好文章來的,寫出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說出這些知識來,但是這些知識是融化在一個人的本能裏。

周國平教授認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比訓練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答對題目重要得多。(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周國平教授認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比訓練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答對題目重要得多。(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標準答案防礙理解、否定讀者經歷

另外課文歸結知識的問題。從內容上來說,歸結為某些知識要點,什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個句子背後什麼含義?當你把語文歸結為知識的時候,你實際上是縮小了語文的概念。一篇課文它真正的含義,如果是一篇好文章的話,它的含義要比這些知識大得多。而且如果這些知識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實際上就會逼迫學生去猜那個標準答案是什麼,結果是阻礙了理解,不是推動了理解。真正的理解應該什麼樣子呢?我認為真正一篇好文章去閱讀它的時候,是一個理解過程,文章本身它有一個含義,但這個含義一開始是不知道的,不清楚的,朦朧的。絕對不是可以寫成幾條「用意是什麼什麼」那樣規定下來的。

另一方面,閱讀的時候,讀者也不是一片空白的。你生活過、閱讀過很多東西,心靈裏面是有積累的,是帶着這些積累去閱讀的,如果你心裏面是一片空白,什麼都讀不懂。所以一個真實的理解過程,就是心靈的積累和文本的含義互相作用的過程。文本越豐富、心靈的積累越豐富,你理解越豐富,這個理解越成功。這是我對閱讀的理解。

正確的寫作、正確的閱讀

有的人說了,怎麼考試啊?又不能標準答案,又不能強調知識,那怎麼考試?

我是主張寫讀後感、寫書評,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水平來。

正確的寫作,怎麼樣算正確的寫作?

第一誠實。

第二準確。

第三簡練。

我強調一定要誠實。什麼叫誠實?就是說要寫真情實感,你真正感受到的東西,不要編造,但是現在我們經常發生這個問題,作文題目是學生完全沒有經歷過的,是沒有感覺的。然後你一定讓他寫,只能編造了,經常還有一個題目下面哪些要點必須要寫出來。我很奇怪,每個人,哪怕一個共同的題目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有共同的要點呢?一定要誠實,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二要準確,一個人寫自己真情實感的時候,一定會去找準確的詞彙和方式來表達。我反對要寫得優美什麼的,讓學生積累了很多好句好詞,寫作時把這些東西給用上,這等於是讓他造假,沒有體現真實的東西,而且千篇一律。真情實感用準確的文字表達的話,一定是獨特的。

另外要簡練,少廢話,因為一旦有廢話,那就屬於你沒有感受到的東西。寫作過程體現的是一個人真實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表達的能力。

最後我特別想強調一下閱讀。中學時期閱讀是非常重要的,絕對不要限於課內,應該大量的課外讀物。青春期是一個人一輩子讀書的習慣和品位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關鍵時期。精神成長需要營養,營養從哪裏來?就是來自書本裏面。精神成長需要環境,通過閱讀,你不光是生活在自己周圍小世界裏面,而是生活在整個人類大世界裏面,那就是說加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裏面去思考、感受。這樣,你就會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