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主次?如何參照?──論方言與文字的關係

如果缺乏相應的中文基礎,粵語的兩大優勢就難以發揮。與此同時,這種方言很容易傾向鐘擺的另一頭──低階化及粗俗化,從而成為主流語言,直接影響人們的溝通能力和思考素質。

根據〈方言與民風──成都之行有感〉有關方言的論述,我們可作出以下歸納:

第一,粵語的主要優勢在於音韻及雅言,前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水平,才能發揮效用;後者須在主流語言中保持着一定比例,廣府方言才能發揮其無可取締的良效。

第二,粵語中包含了相當多情緒用語(以粗話為主),表達尖刻,不留餘地,内容刻薄露骨,為各地方言之冠;

第三,情緒用語在思路上具有簡化思維,一步到位的效果,中間毋須分析論證,更毋須反思,但在宣洩情緒和表達立場上相當有效。

第四,情緒用語更具煽動情緒、增強群體歸屬感、定義及排擠他者的重要作用;

第五,當正式語言(中文)缺位/匱乏,表達上無所憑藉/參照時,群體很容易將方言中的情緒用語當作主要語言;

第六,濫用情緒用語的後果有三,一是無效溝通、二是思維貧乏、三是自以為是,紛爭亂象必然愈演愈烈。

如此亂象比比皆是,例如4年前在與內地學生有關民族認同的爭論時,香港中文大學前學生會會長周竪峰運用流利的粗言穢語,予以「討論」的港式風範;又例如港式粗話居然成為本土語言學博士嘩眾取寵、自我推銷的投機工具(註1)。

粗言穢語是港式「風範」?(周竪峰Facebook)
粗言穢語是港式「風範」?(周竪峰Facebook)

總的來説,如果缺乏一定的中文基礎,粵語的兩大優勢就難以發揮。與此同時,這種方言很容易傾向鐘擺的另一頭──低階化及粗俗化,從而成為主流語言,直接影響人們的溝通能力和思考素質。

與廣東省內相比,粵語也相當普及,但民眾的中文基礎普遍扎實,且無重西輕中之風,方言有所參照,並沒有出現方言低階化及粗俗化,更沒有出現本末倒置,成為主流語言的畸形現象。

結論及思考

方言的價值在於可保留語言及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不代表不分主次,毋須標準,更不代表在相對主義和劣質民主的潮流下,可以無視地方語言中所潛在的種種弊端。

無論是標榜本土或是重視粵語,我們都需要正視粵語中的潛在優勢及可能劣質。能否發展優勢,減少劣質,發揮粵語之精髓,必須具備一定的中文能力。換句話說,中文是方言的基礎及參照,兩者是主從關係,而非並行不悖,地位對等。

近年來本地學者致力推廣「高階粵語」,專注粵音教學,認為「具備一定的粵語音韻學知識是全面準確理解和欣賞古代詩歌的前提,可提升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這點絲毫不錯,但目前社會更需要的該是中文能力之整體提升,粵音是方法,中文是内涵,如此關係,不可混淆。

缺乏內涵及參照,再好的方言發音也難有用武之地,唯一用處就是可以用字正腔圓的粵音大講港式粵語粗話,進行那獨具一格,前無古人的港式溝通。

註:

1. 中大前學生會會長周竪峰的港式討論風範可見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nwHwGz1ugQ

2. 本地有推廣港式粗口的電視節目,見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a-3GnYHjY

施林海